面对危险时,那些没有挺身而出的人有的也是经过“理性”思考,最后或寄希望于别人出手相助,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心乃至未来的忧虑。的确如此,尤其是在一些急难险重的情形下,见义勇为意味着自身会冒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样有人会因此犹豫也是在所难免的。
与此同时,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在现实中并非孤例,人们心生犹豫后进而退缩和这类事件难脱干系。整个社会呼吁要弘扬见义勇为的风尚,那么就要从减轻人们的心理包袱上着手。陕西铜川的方法无疑是对症下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顾虑。诚然,有人会认为很多地方可以通过见义勇为基金或其他方式对挺身而出的人进行支持或鼓励,但事实上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在事后进行,其并不足以消除人们的担忧。谁也无法预测到挺身而出后会发生什么,这种不确定性足以吓阻住很多人的脚步。但是,“一元民生保险”至少在人们考虑是否要见义勇为前,传递了一种鼓励的信号,建立了一项基本保障,让人们对未来的结果有更多确定的预测。正是这样的机制,会使更多的人敢于见义勇为,使见义勇为的人受伤害后得到更多的保障。
人们可以呼吁见义勇为,但是仅靠语言感召或无法形成,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元民生保险”这样的政策,能够现实地推动更多的普通人敢于见义勇为。在每个社会中,都有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这类人在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时常常会退避三舍,而出于对结果不确定性的担忧,常常会令想见义勇为的人也会随之亦步亦趋。如果能通过现实的政策设计,减少这些担忧,使有心见义勇为的人增多,今后机会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少,树立良好的风尚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元民生保险”也是一种“见义勇为”
“一元民生保险”花钱不多,效果却不容小视。“政府出资,保险赔付,个体受益”,如此运作模式,确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维。“一元民生保险”作为一种全新的救助模式,起到了“四两拔千金 ”的杠杆作用,其做法值得肯定。
如何激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行为 ,一度成为公共治理者的心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政府公共行为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转换治理思路。一方面,政府对于见义勇为救助和自然灾害救助负有兜底责任,比如因见义勇为而受伤,或者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政府应当也必须实施救助。另一方面,从道义的角度来说,政府也应当做到“不让每一个人落下”。不过,肩负无限责任的政府在执行时,却又面临着有限的困难。虽然各地为见义勇为出台了一系列的扶助和优惠政策,但很多并没有体现出救急的作用,比如考试加分、选用廉租房优惠等等,都不具有普惠性和常态性,其公平性也值得拷问。实际上,这样的制度设计属于“亡羊补牢”,具有某种不确实性。而“一元民生保险”既有普惠性,又有公平性,更具有事前防范的作用,给每个人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使个人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应当作为和如何作为往往是两回事,由于服务对象的数量过多,而公共责任者又具有某种固有惰性,个体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见义勇为者同歹徒作斗争而倒在血泊中,结果却面临“无钱医治”的状况,这个时候应当出面的公共责任者,却迟迟未能及时介入,导致英雄“流血又流泪”。但若是有了“见义勇为和自然灾害险”,英雄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无疑具有强大的正能量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