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防霾口罩发放,表露特权思维(4)

【案例】防霾口罩发放,表露特权思维(4)

当雾霾袭城成为一种既定事实,每个人都只能选择共同应对。同时,公共部门也需要将有限的救济资源优先分配给最需要保障者。如果在口罩的发放上,都依旧遵循“官员优先”的治理秩序,又何以让人相信“休戚与共”的责任共鸣?雾霾可怕,更可怕的是治理思维上共鸣感和责任感的断裂,人为制造置身事外的“避难特区”。进一步言之,呼唤一只“平等”的口罩,更意味着在雾霾应对的责任链条上,从政府到环保部门到企业到家庭乃至个人,都能承担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舍此,注定雾霾难去。

“与雾霾的较量或许还刚刚开始”。而诸如口罩发放失序这样的治理插曲,或许也只是类似失序的开端。它背后的潜在语必须被看到:雾霾的形成肇始于粗放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是缘于总有一部分人觉得自身能够置身事外,正如一篇媒体评论中所揭示的:个体的理性最终“成就”了全体的非理性。而治霾资源的不当分配反衬出的治理和应对思维,未尝不是那种短视“理性”的继续。

【启示与思考】

雾霾弥漫,环卫工人在露天劳作,管理干部在办公室上班,谁更需要专业防霾口罩,想必不言自明。但河西建环环卫建设公司反其道而行之,给管理干部配发专业防霾口罩,给环卫工作者配发普通纱布口罩—两种口罩、两种价格、两个档次,直观而残酷地折射出管理干部与环卫工人在权利、人格、尊严上处于两个等级,两者的差距犹如两种口罩的价格落差,是那样鲜明、扎眼,那样刺痛人心。

每只5元的防霾口罩本来不算什么,但它反映了一种特权意识,连这种小事都要搞特权,足可见特权意识是多么根深蒂固,乃至于习惯成自然。它还体现了一种官僚主义作风,连向环卫工人发口罩这种小事都不能踏踏实实办好,不难想象他们平常对环卫工人能有几分体谅和关爱。

反“四风”工作在持续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火热进行,而一只小小的口罩告诉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何其之难。反对“四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头上,而是要入脑、入心并体现在行动上。唯有思想意识的革新才能带来工作作风的转变,唯有正确认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才能将密切联系群众变成自觉的行动和习惯。

为民族和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境界因此,领导干部应该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树立公仆意识,不搞特殊化。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要把为人民尽好职,做好工作视为终生的义务,把领导职务作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途径,当好人民的公仆。

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本位意识是封建官僚制度的残余,对社会影响极坏。职位本身并不代表真理,官越大并不意味着越有学问、越高明。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走出官本位的误区,以民为本,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当大官,不能把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

把高尚的公仆情怀与奋发有为、扎实工作、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雾霾并不可怕,只要领导干部与百姓同呼吸共奋斗,相信,蓝天白云会再现,美丽中国会更加诱人。

雾霾可怕,它伤害的是环境生态,是人的健康。特权思维更可怕,它伤害的是社会政治生态、是民心,而且这种伤害是持续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