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转非居民实现宜居梦想

让转非居民实现宜居梦想

重庆北部新区是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大区、财税大区和开放大区,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这些光鲜的物化指标背后,也存在部分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转非社区环境的脏乱差,转非群众对居住环境的强烈不满,转非社区市政设施的短缺与落后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怎样让这部分群众真正实现宜居梦想、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呢?

从2011年起,北部新区做出了有益的新探索。

陋习依旧 市政环境管理困难重重

经过10年征地拆迁,重庆北部新区古老的村庄消失了,一座新城站起来,13万村民结束了农耕生活,陆续搬进由政府出资兴建的38个转非社区,开始了城市生活。

但问题和矛盾接踵而至。

从管理层面看,北部新区管辖的原有乡镇陆续撤镇建街,预示着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工作对象看,村民转变为市民,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天壤之别:村民一夜间改变的只是身份证和户口簿,他们几十年农村生活所沉淀的习惯、方式、观念并没因“洗脚上田”而改观,要成为一个文明市民,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转非社区的运行刚开始就陷入一个“乱”字:

一是自身乱。村民刚搬进簇新的楼房时,心情是欣喜的,但习惯上却不适应,加上他们生活节俭,搬家时什么都舍不得扔,以至农具、箩筐、背篼、蓑衣、老床,甚至连铺床的谷草都搬进了新居;还有人把鸡鸭也带进了新楼,也有人把小区中庭的花草铲掉,种上瓜菜,浇菜的尿臭熏得住户连窗户都不敢开;更有甚者,将家人的骨灰盒埋进公共绿地。诸如此类的乱象,让崭新的社区又成了“大村庄”,给市政管理平添了诸多困难。

二是社区乱。很多村民意识上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进城”,只认为是换了个居住地,以至个人的陋习使社区愈显混乱,譬如村民长期养成的随手抛物习惯没改,在农村住平房尚无大碍,但住进高楼仍随手乱扔则会伤及路人;再如“摩托车上楼”这类新增的陋习,政府在建设高层安置房时,底层都设计了车库,考虑到转非居民收入不高,摩托车每月只收25元,可不少人就是不愿停车库,径直把摩托车开进电梯上楼,停放自家门口;各家各户的过道,也乱得惊人,除摩托车外,当初搬来的烂家具、旧农具等堆得满地都是,不但通行困难,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酿成惨痛的安全事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