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并非一时兴起需要提前预约
国家首脑热线揭秘
2013年12月初,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成立,日本将与美英两国的安保系统开通热线。据日本媒体报道,这条热线将设在国家安保局的局长办公室内,而局长办公室就在日本首相官邸。大国间的热线并不罕见,除安保热线,还有外长热线、防长热线,最高级别的则是首脑热线,这堪称是世界上保密级别最高的电话线路,首脑又是怎样给首脑打电话的呢?
目的
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及时沟通
首脑热线可追溯至50年前的美苏热线。第一代首脑热线只见文字不见声音,半个世纪过去了,通讯技术的发达令热线的形式也丰富了起来。在资深外交家、前上合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高玉生看来,有热线,虽然不一定表明两国关系好,但至少表明,“咱们的关系很重要。”“最初的大国热线主要是在容易出矛盾的大国之间。目的是为了发生重大事件时能及时沟通,避免擦枪走火。”高玉生对记者介绍说,盟国之间反而对热线的需求不大,因为盟国之间平常就能经常沟通,“比如美英之间,通话非常频繁。”
早在1943年,白宫和英国唐宁街地下的作战室,就可以进行加密语音联系,但真正能让两国元首直接沟通的热线,则诞生在20年后美苏冷战期间。
费用
首条首脑热线美苏明算账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令全世界都捏了一把冷汗。当时,美苏两国领导人的意图需要12个小时才能到达对方阵营。一旦发生危机,还没来得及沟通,战争可能早已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的成功化解不仅令世界免于毁灭,也让美苏意识到在最高层之间直接及时沟通是多么重要。这场危机直接促成了美苏热线的开通。
1963年6月,美苏两国签订《建立直接联系线路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文件,两国的直接通信线路包括:一条全天候的双向有线电报通路和一条全天候的双向无线电报通路。前者受到干扰时,就使用后者。莫斯科和华盛顿的两个终端都安装上电传设备。
说是直接联系线路,实际上这条线路要跋涉万里,从华盛顿开始,历经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最后才到达莫斯科,全长约1.6万公里。而无线电报线路则从华盛顿出发,经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尔,传到莫斯科。
双方还在备忘录中将如何分摊热线费用讲得一清二楚:苏联负担从莫斯科到赫尔辛基路段的费用,美国负担从华盛顿到伦敦路段的费用,中间部分双方平分。
维护
美俄热线每小时都要测试
自从美苏热线开通后,当时美国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美国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拿起手边的“红色电话”,一个电话就打到了克里姆林宫。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是假想的,因为热线的一头的确在克里姆林宫,但当时另一头不在白宫而在五角大楼。最致命的错误是这条热线刚设立时根本就不是电话,而是一台电报机。
第一代的热线根本不能传递声音,而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这样的设置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文字会更加准确,避免口头沟通可能引起误解;二是双方都可以在回答之前三思而言。
因为肯尼迪在热线建立后不久就遇刺身亡,所以他从未用过。第一次使用是在1967年,当时以色列与邻国爆发“六日战争”,林登·约翰逊总统给克里姆林宫发了电报,向他解释美国在地中海的舰队活动,以免引起误会。在此后的多次战争期间,这条线路都发挥了作用。
半个世纪以来,美俄热线进行了多次“升级”。原来的无线电通路被终止了,有线电报通路也成为了“候补”,为通信卫星所取代,可以进行语音聊天,甚至可以发送电子邮件。
如今负责美俄热线监管和维护的克里格·鲍马管理着两个通讯卫星,手下有16名工作人员,其中8人是技术专家,另外8人是语言学家。他们24小时轮班倒,每小时都要测试一下设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