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学家吴敬琏坚持不懈地推动市场法治化。在关于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新一波大争论中,他坚信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他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对中国改革议程的重启,都提出了中肯而切合实际的建议,他的声音和行动影响和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您认为今后几年中国政府经济和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金融时报》评出的2011年欧洲年度财长的瑞典财政大臣安德士·伯利,在2013年12月6日访华期间,向83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止伯利,全世界都想搞明白,在中国最高决策层做出全面深化改革一揽子计划后,未来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此前35年的改革历程中,吴敬琏一直坚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高层决策,被视为中国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智囊之一,他也因此赢得了“吴市场”的尊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决定”中: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一直为市场鼓与呼的吴敬琏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肯定。
那么,他的回答是什么呢?
增长模式抉择
在回答当下这个现实问题之前,吴敬琏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个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将往何处去?
这位经济学者,在过去十年遇到的市场论战,比之前的20多年更多,更猛烈。仅仅一年前,他还忍不住发出预警:“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是什么让他发出了如此尖锐而敏感的声音?
时光回溯至2004年,中国改革的第三次争论爆发前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倡导者,吴敬琏遭遇了他成名以来最猛烈的攻击。
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郎咸平先后发文质疑海尔、TCL和格林柯尔的企业改制。同年8月28日,在北京的一场研讨会上,郎咸平“点名批判”主导中国产权改革20年的经济学者,吴敬琏、张维迎、林毅夫、茅于轼等都在名单之列。
《吴敬琏传》的作者吴晓波曾这样记述当年的情境:就这样,吴敬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不久前他还被赞颂为“社会良心”,如今却遭到被利益集团收买的指控。
这一波争论就此升级,诸多学者、媒体、公众都被卷入其中,这场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激烈争论,被认为是继1982年到1984年的第一次大争论、1989年到1992年第二次大争论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争论”。
“改革开放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的战略措施,现在改革碰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反对,有人要否定改革,否定以市场为中心,去年10月反改革的声音达到高潮,我认为这个是值得气愤的。”第二年的两会上,吴敬琏忧心忡忡地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