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是个蓝图,它要指引中国在未来的六七年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呢?”吴敬琏反问我们。他对这句关键话语解释说:“第一,它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是统一化的。第二,它是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开放的,对内对外都是开放的。第三,它是有很强的竞争性。第四,它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是有序的或者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且是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是阐明市场、服务市场,而且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等这些要素市场。”
在吴敬琏看来,一个升级版的2.0市场,是一个消除了条块分割、向所有市场主体开放的市场,一个消除了垄断和行政干预、在规则(法治)基础上实现有序竞争的市场。
吴敬琏说,这也是他给瑞典财长安德士·伯利的答案。
(本文部分参考《吴敬琏传》(吴晓波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吴敬琏)、《重启改革议程》(吴敬琏、马国川)等著作)
致敬辞
他是市场经济一以贯之、不遗余力的鼓吹者,是“中国经济学界良心”,他是吴敬琏。他不屈就权贵和民意,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公正,尽力为多数人谋利益。
声音
“政府在推进改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由于旧体制造成的实际问题。所以要尽量减轻这个短期的痛苦。但是,一定要注意给人民以利益,是一个长远的利益。”
——吴敬琏
十年大事记
2004年1月,再版《当代中国经济改革》,7月,在多个场合警告片面追求“重型化”的战略不可持续,引发“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的论战;8月,“被动”卷入“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战。
2005年,受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件项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3月,在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上,提出“‘十一五’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2005年底在参加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时作了“增长方式转变与全面小康建设”的主题报告,这一报告的主旨思想完整地体现在本年末出版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中。此书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重提国有企业的改革;当年9月出版《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2008年,在《中国企业家》发起评选的“30年最具贡献的十位经济学家”中,以最高得票率当选;当选南方报业集团、英国《金融时报》等“30年最具影响的十大经济学家”;
2009年8月1日,就任阿拉善SEE生态基金会理事长;9月,在《财经》上发表总结中国60年发展的长文《中国经济六十年》;年底在中国第四届全面小康论坛获选为“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在论坛演讲中,吴敬琏提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重启改革议程,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能够往前推进,那么转型、结构优化就能够做到。
2010年,1月24日,迎来80岁寿诞;《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第三版出版,与此同时开始构思《重启改革议程》一书。
2012年,十八大召开前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重启改革议程”。年底,他与《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合著《重启改革议程》一书出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当下改革方向、未来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思考,引发众多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