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解读“汶川县委书记母亲拾荒” (5)

【案例】如何解读“汶川县委书记母亲拾荒” (5)

可是一旦到了城市,离开了土地,他们的生活被打乱了。再也没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成天呆在“水泥盒子”里不得动弹,出门不熟悉路,摆龙门阵找不到对象,如果子女再忙,那老人的生活就只剩下无聊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的新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就算出现市委书记母亲捡垃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只是,这则新闻背后暴露出的是,现实中国老人的生存状态必须引起公众的注意,应该给与老人足够的精神安慰。

不少网友指责县委书记照顾自己妈妈不到位,有不孝的嫌疑,这未免有些不妥。毕竟县委书记的工作就决定了其忙碌的生活,再加之汶川的灾后重建那是时间紧、任务重,少有时间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这是可以理解的。再说县委书记如果不孝顺,那又何必接母亲来县城呢?只是实在是“抽”不开身罢了。

老人虽然没有儿子的陪伴,但是自己捡垃圾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更不存在为县委书记丢脸一说。捡垃圾一来变废为宝,让资源再次回收,既环保又可以挣点辛苦钱,二来还可以让老人锻炼身体,多走动走动,有益于健康。这样的生活比起那些成天在麻将桌上度过的老人来讲,确实要高出几个层次。

现在新闻一报道,笔者到很担心,县委书记的母亲捡垃圾的机会被无情的剥夺。一则老人出于对县委书记儿子面子的考虑,二则是县委书记出于对年老母亲的关心。但是,老人老有所为、贡献余热,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像县委书记母亲那样随儿女进城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只是无数农村进城老人生活的真实缩影,无需大惊小怪,但是必须予以重视。让老人安享晚年,这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

【启示与思考】

看了央视报道的这个故事,在微笑中感受到县委书记和老母亲的质朴,他们的纠结是幸福的,但也是辛酸的。老太太本来年事已高,本该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颐养天年,与儿孙一起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但她的儿子却身居要职,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她,而习惯于勤俭的母亲又不甘于无所事事,于是想到了外出拾荒聊以度日,也算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其实儿子当官,母亲拾荒,这本是不相矛盾的。但因为县委书记母亲的身份被媒体报道后就成为了争议话题,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位县委书记和母亲有作秀之嫌,毕竟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官场家庭出现这种爆炸性新闻。不论是母子间思想纠结,还是人民的议论纠结,笔者认为这都是一种难得的正能量:一方面忙碌的县委书记和拾荒的老母亲为我们这个社会对官员和官员家人的认知树立了另一种楷模。而另一方面,县委书记也能从老母亲拾荒“成绩”、经历中了解到真正的民情,民意,还能引申为对环卫工作的重视。可想而知,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如果都能有更多家人在社会底层从事各种工作,他们又何愁不能真正体察到真正的民情、民意、民生呢?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所以我们的许多官员不能真正权为民所用,正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身份难以真正了解民情,即使有时候下乡考察,也常常都是形式化下的“早有安排”,甚至到谁家走访慰问,被慰问群众应该如何答复、回应、感谢领导都早有“彩排”。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一年里二十几次下乡调研,习总书记曾踏着尘土习扬的山间小路走进最贫穷的陕西农家茅屋,离开时揭开农民的锅盖看一看,并掰一块锅里的窝头尝一尝。如何真正走群众路线习总书记做了最好的示范,而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和拾荒母亲只是换了一种角度。

繁忙的县委书记,穿着朴素拾荒的县委书记老母亲,共同折射出党和政府干部清廉的本色,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母亲的孤寂折射着儿子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大义,儿子的纠结折射出忠孝难以两全的无奈,而拾荒的老母亲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无私,他们都一个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国家、社会和家庭,而每一名官员更应该像关爱父母一样地去服务人民群众。县委书记的母亲拾荒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全国又有多少老人是为了生计在每天拾荒呢?让更多老人不再为了维持衣食生计而无奈地拾荒,这正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应该从县委书记母亲拾荒事件上应该深思的严肃课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