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利益藩篱日趋固化、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和系统性的部署,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勾勒了蓝图。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了统筹推进、攻坚克难的新阶段,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新思考振兴十年的历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锐意改革,把全面振兴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关键是要走出一条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关键是要破解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十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往我们过分强调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其结果是在某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着发展替代改革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另一方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内生增长动力和良性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长此以往,不但会阻碍全面振兴的进程,即使是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付之东流。因此,需要进一步强调: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要把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如何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认识上我们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破解完成全面振兴历史任务与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两难命题”,必须坚决贯彻中央要求,立足辽宁实际,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求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求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走出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新突破。

在发展路径上,通过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节能增效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增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辽西北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政策的红利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推进的路径和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看,由于路径依赖,无论是搞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化,还是通过新城、新市镇建设推进城市化,都存在过分强调数量和规模的外延式扩张的冲动。项目支撑和投资拉动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明智之举,但并非长远之策。随着增产不增收、产能过剩现象以及劳动力供给、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依靠低成本、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越走越窄,投资拉动的效果日益递减。依靠强势政府、海量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做法早已走到了尽头。要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我省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和重大突破。宁可GDP的增长目标低一点,也要给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空间。通过提高要素投入效率和全要素增长率,来创造出更好的效益和更高的质量。以转型促升级、以改革添后劲,努力形成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才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出路。

我省总体上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后期,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辽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体上向着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第二产业就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等问题。将经济结构调整摆在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标志着辽宁经济未来的发展模式将由 “量变”上升到“质变”的层次。一要加大调整改造力度,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