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内生动力
李克强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辽宁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政府有着强大的主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下一步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干预,将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更加注重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体上有两个渠道:一是招商引资,二是培育本地企业。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招商引“智”更为重要,要立足内生发展、创新发展,注重小、微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大树移栽”和“小树栽培”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和国内民企500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大项目提升创新主体指数的示范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省民间资本的潜力,引进人才、技术,培育壮大面广量大的创新型小、微企业,探索形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环境和模式。
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辽宁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4%,吸纳了全省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但同江浙等发达地区比,国有企业、大企业多,民营经济总量偏低仍是我省的特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过高、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政府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的一贯性并加以落实,打破垄断门槛和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切实改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为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为我省经济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辽宁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战略性问题。2012年我省城市化率达65.7%,要在较高的基数上实现较快的增长,各级政府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从制度的限制者变为制度的供给者,在实践中消除妨碍农民市民化的种种不利因素,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各级政府需要把就业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城市的吸纳能力。同时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力争使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在社会保障方面,研究出台省域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完善失业保险政策,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失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可以制定一些地方性政策,对吸纳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或者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城市建设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探索以常住人口作为财政分成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可以采取市场化的途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降低医疗、卫生、教育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用管理。
□王行伟(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