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
围绕细则讨价还价激烈
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努力,“国际六方”与伊朗终于在去年11月24日达成了解决伊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共同行动计划》。《日内瓦协议》是一个“粗线条”的政治协议,还需双方相关专家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后才正式实施。在激烈的讨价还价后,双方达成协议实施细则应不是问题。
《日内瓦协议》实施后,全面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的谈判就提上了日程。目前看来,在未来半年或一年内,美伊难以就伊核问题达成最终全面协议,美伊关系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首先,鲁哈尼“新政”虽使美伊关系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互动,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两国根深蒂固敌视和互不信任的现状。其次,双方都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美国会内“反伊派”正努力通过新一轮制裁法案,试图捆绑奥巴马与伊朗谈判的手脚。再次,美在地区主要盟国以色列和沙特坚决反对。两国担心,美伊改善关系会损害他们的安全利益。因此,两国动员一切手段来阻止美伊走近。最后,伊不会放弃包括提炼铀浓缩活动的权利,伊难以在《日内瓦协议》基础上再做出实质性的退让。而奥巴马也不可能完全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网络安全
规则博弈将走向深水区
斯诺登获得为期一年的避难权,至少能在俄罗斯滞留至2014年7月31日。期满之前,还会发生什么;期满之后,斯诺登何去何从,目前不得而知。据称,迄今的爆料仅占斯诺登掌握资料的1%。斯诺登的命运将是2014年网络安全的首要看点。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奥巴马承诺改革监控计划,最近还发布了评估报告,甚至提出46条整改建议。但是,即使美国改革或松动其监控手法,也不会停止监控行为。今后,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维护国家安全仍将是美国实施网络监控的重要理由。美国情报机构、支持监控的政客也不会就此罢休。因此,即使没有“棱镜”,也会有其他代号的监控计划,其力度、深度和广度或许会有所变化,但监控本身仍会继续下去。
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博弈将继续在多个战线上展开。治理的主体是以联合国及国际电信联盟为主,还是仍以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为主;治理模式是以“多利益攸关方”为圭臬,还是以主权国家为主导等等。其中,规则之争将继续成为2014年国际博弈的焦点。鉴于联合国第三个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2013年6月提交的报告已就网络主权、国际法等问题达成共识,2014年的规则博弈将走向深水区,如网络主权的内涵与外延、战争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性等等。
(滕建群、董漫远、李青燕、汤中超、宋均营、王友明、虞少华、柳莉、李国富、徐龙第)
(本版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