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贪腐”官员因网络曝光而落马,网络反腐问题开始备受人们关注。网络反腐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其所伴随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中所涉及的侵权也不容忽视。从法律的视角对在网络反腐中涉及的侵权及法律责任之承担、追责程序之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其在法治反腐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并与其他反腐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规范化长效反腐机制。
关键词: 网络反腐;网络暴力;侵权;法治化
网络反腐是网民利用论坛、博客、微搏等网络媒介,对可能涉嫌贪腐的官员通过发帖的方式进行网络爆料,并通过其他网民的顶贴、转帖、人肉搜索等方式形成网络舆论,最终迫使反腐机关对“贪腐官员”进行问责的一种群众自发性的反腐新模式。在互联网上,网民凭借其“人多力量大”的特点及“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在反腐中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据统计,近五年共发生了39起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其中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呈逐年递增趋势。[1]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反腐败问题高度重视,网络反腐的效率也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据统计,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12例。网络反腐也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小鼠标扳倒了大贪官。[2]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络反腐热切期盼之时,一些学者、官员却因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伴随的侵权而对网络反腐持担忧、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应该如何看待网络反腐问题呢?本文拟从法律的视角对在网络反腐中涉及的侵权及法律责任之承担、追责程序之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以使其在法治反腐的轨道上健康运行,最终与其他反腐方式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化的长效反腐机制。
一、网络反腐中的侵权行为分析
在网络反腐中,既可能侵犯到被爆料官员的权益,也有可能侵犯到普通人物的权益,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不同人物的侵权行为进行分析:
(一)对被爆料官员侵权之分析
网络反腐中可能会侵犯到被爆料官员的哪些权益呢?主要是两个:一是隐私权;二是名誉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3](P248)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3](P144)在实践中,侵犯隐私权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名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隐私权所涉及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隐私权人不愿他人知晓而已;而名誉权中所涉及的“事实”往往是爆料人无中生有、故意捏造出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