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起,半个月内,省级“两会”密集召开。截至1月19日,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市已经或正在召开“两会”。
“改革”,是今年省级“两会”的中心词。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起59次。在辽宁,这一数字是41次。而在河北,“改革”被列为今年省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2014年,各地将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
① 继续简政放权
“两会”召开前,多个省级党委纷纷成立省级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如何推进改革落实?各地都在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
在浙江,改革的突破口是审批制度改革——去年,该省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近40%,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的幅度达82%,2014年,简政放权的力度还会更大。在河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被作为今年激活市场主体的抓手。
取消注册资本限制、改实缴为认缴、改年检为年报……这些都是2014年甘肃省将继续推进的针对非公经济的改革举措。在河北,类似的改革举措则被形象地表述为“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在天津,“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的表述,让市场主体更加期待。
② 开放步子更大
在今年的“两会”上,多地对开放型经济有了更明确的部署。
今年的上海“两会”,许多提案议案都围绕着自贸区建设进行。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下,福建省已经提出要求,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政策,推动本省自贸园区的设立。同时,福建还将先行对台开放15项试点政策。
中西部省区对对外开放型经济也更加重视——宁夏、陕西、青海、新疆等,他们的关注点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将其本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与“空中走廊”;陕西计划在交通、物流等方面迎接经济带的机遇;新疆则准备借此契机,将自身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战略枢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