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大墙外的蜕变(3)

社区矫正:大墙外的蜕变(3)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反映了社区矫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社区矫正组织建设、机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和场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打下了牢固基础。

科技手段

有效防止服刑人员脱管漏管

除了充满人情味的帮困扶助外,一些地区司法局还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运用科技手段建立手机定位、视频监管等,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从“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有效防止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

2013年初,司法部出台了《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和《社区矫正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为社区矫正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2013年9月的一天,社区服刑人员张某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手中接到了一张银行卡大小的“电子信息卡”。由于作风懒散、纪律性差,张某经常不按规定到司法所报到,多次缺席教育活动,于是司法所提高了对他的管制级别。

“凭什么要提高我的管制级别?我只缺席过一两次。”张某很不服气。

“你自己看看吧,这里的信息都是公开的,谁也做不了假。”面对张某的质疑,司法所所长黄晓红将电脑打印出来的信息记录单递了过去。

记录单上详细记载了张某参加教育活动的打卡时间、缺勤次数。面对确凿“证据”,张某羞愧地低下了头,向黄晓红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要积极主动参加社区矫正活动。

据常熟市司法局副局长浦云勇介绍,常熟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都有这样一张“电子信息卡”,通过这张卡的人像识别技术,可以完成服刑人员的教育、劳动、报到等活动的电子签到,以防脱管、漏管。

笔者从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共有31个省(区、市)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工作,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0个省(区、市)已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实时做好动态监控、警示告知、短信提醒、网络帮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重庆市江津区德感司法所的一幕。

“喂,你好!我是德感司法所所长赖兴武,系统显示,你已经越过划定的活动范围,必须立即返回江津区,否则将受到相应处罚。”

“赖所长,对不起,我知道了,会立即返回来。”

10分钟后,赖兴武桌上的电话响起。“赖所长,我已经在回德感的路上了。”赖兴武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红点”已进入江津区范围,正朝德感方向移动,这才放心去忙别的事。

赖兴武告诉笔者:“为实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动向,我们运用了GPS定位技术,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了定位手机,他们一旦‘越界’,系统便会自动‘报警’。”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