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风建设是现代治理宝贵资源(2)

上海:作风建设是现代治理宝贵资源(2)

摘要:在现代社会,面对国际竞争激烈、国内利益多样,任何国家要进行治理,不仅要求治理目标和执政纲领被民众认可,而且要求治理方式和执政措施有理性依据。

现代治理的第二个问题,是治理方式的合理性问题。在现代社会,面对国际竞争激烈、国内利益多样,任何国家要进行治理,不仅要求治理目标和执政纲领被民众认可,而且要求治理方式和执政措施有理性依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差别大、传统包袱重的国家,治理工作就更加需要依靠精英群体、专业团队或先锋队组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清醒地意识到,“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否牢固,不仅在于它是否把人民利益作为立党之本,而且在于它能否对社会文明有扎实推进、为中国人民带来实际福利。党的群众路线之所以重要,恰恰与党的这种先锋队使命密切相关。从 “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这样的提法中就可以看到, “群众观念”与 “先锋意识”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而为了更好地履行先锋队的历史使命,党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要密切联系群众,这样才能更加及时而全面准确地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要提倡艰苦奋斗,从而能更加公正且令人信服地协调群众的各种利益;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能更有效地消除偏差、克服盲区,避免工作中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

现代治理的第三个问题,是治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 “治理”与 “管理”或 “统治”的一大区别,在于治理主体的多样性,不仅是公共的而且是私人的,不仅是国家的而且是社会的,不仅是中央的而且是地方的,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外,强调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期待着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方面的活力都竞相迸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承认治理主体的多样性,而且要提高治理主体,尤其是党和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的能动性。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要把人民群众仅仅当作服务的消极承受者,更不能对 “为人民服务”做消费主义的理解和家长主义的理解。毛泽东在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半个月的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有一句名言: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这里所说的 “主动”,不仅是指在认识上,中国人民对历史规律有了理解,而且是指在实践上,中国人民成了创造历史的主人公,从而一改曾经让外人鄙薄、令后人汗颜的那种麻木不仁、消极被动的状态。早在三十多年以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仅要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而且要使人民的文化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精神面貌好一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政治局在2012年年底出台“八项规定”时所强调的 “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的要求,其意义不仅是要在全党克服不良作风,而且是要在全民倡导优良作风。有鉴于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将意味着经过学习教育、查摆问题和整改落实以后,不仅领导干部的精神更加振作,而且普通群众的态度更加积极,单位工作和社会生活都更有活力。

目前,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收尾总结阶段,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全面展开。在此节点,从现代治理的高度重新审视这项活动,将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把握其重大深远意义。而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将在现代治理的框架内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