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毛泽东以及中法文明之远见

戴高乐、毛泽东以及中法文明之远见

原标题:远见与文明——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1964-2014)

48年前,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1890-1970)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发表演说。如果说那是一曲戴高乐主义的史诗,那么中国导演王家卫在电影《花样年华》插入戴高乐金边之行的新闻片段则完全是出人意料的手笔。这个真实的历史片段,通过诗化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它的确反映出中国人的精神中有着戴高乐的影子。

“中国这头睡狮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颤抖。”这句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恐怕从未说过的话,虽已成为老生常谈的名言,但戴高乐倒确实曾于1965年9月9日的一场新闻记者会上作出以下精辟的表述:“中国深刻的变革,使中国处于领导世界的位置,这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实正在重塑着世界的面貌。”

时间证明了戴高乐的预言,中国的复兴没有以暴力破坏全球体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改变了世界权力分布。

戴高乐的远见

在马年即将来临之际,中法两国于1月27日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站在法国人的角度看中法建交,夏尔•戴高乐,这名20世纪世界政坛巨人、法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当年可谓以一己之力做出了正式承认北京政府的决定。

就在中法联合公报发表后数日内,《时代》杂志针对黎塞留至戴高乐时代的法国外交评论道:“作为一个国家,法国在20世纪一直走在凋敝的路上……但就在上周,法国再一次撼动世界事务,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为使法国真正重归世界强国之列,戴高乐不顾华盛顿方面的抗议,承认北京的共产党政权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美国的亚洲政策造成了严重伤害。”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戴高乐对中国的判断可谓高瞻远瞩,透过纷纭的现象把握住了本质性的历史趋势。

戴高乐不但靠敏锐政治头脑和战略思维开启了巴黎与北京之间的特殊关系,而且以开拓精神为未来的中法合作打下了基准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苏联集团成员国立刻承认了中国政府的合法性。虽然瑞典、丹麦、瑞士、列支敦士登和英国陆续与中国建立了关系,但法国才是率先与北京政府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法国前教育部长吕西安•贝耶(1907-1972)于1964年5月27日抵达北京,出任首任法国驻华大使。当时,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美国统领的西方阵营交锋,而且与印度和苏联这两大邻国交恶。

时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人林登•约翰逊(1908-1973)遵照系统遏制政策,积极支持美国对越南进行大规模武装干涉,以阻止共产主义在越南扩张。此外,1962年,印度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山区爆发冲突。尼基塔•赫鲁晓夫(1894-1971)倾向于支持印度总理尼赫鲁(1889-1964),再次暴露出中苏关系的裂痕。

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全球秩序中的首要地位,七十年代尼克松对北京方面抛出的橄榄枝成为了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中苏关系的破裂,给美国带来了大三角外交的契机,也成为政治评论家们大做文章的题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运用的正是中国古代“以夷制夷”外交战略的现代版本。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