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文化保守主义,但这种主张,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指向未来。因为对未来的自信,而要求重新解释传统,使得传统“开出新意”。
“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另外一个特质是对市场化带来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市场化使得人心散乱,而价值和心灵问题是可以吸收和借鉴传统资源来解决的。传统文化有很多资源,处理身心问题,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处理身心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在不同时期创造不同的思想,思想的穿透性,在于其可以不断地被重新解释,不断被修正,修正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中国的方法就隐含在中国自身的发展之中。
对于思想界和学术界而言,“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将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的“知行断裂”问题已经深入到复杂的学科体系之中。套用西方理论的学科体系已经有了自我生产、自我维持、自我确证的能力,建立了一套利益分享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也意味着,具有真正问题关怀的学人,需要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城市角落,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找回我们民族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和期待。从现在到未来,路在脚下,没有看得见的终点。
(本文刊于《文化纵横》杂志2014年2月号,版权归修远基金会所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