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共产党国家而言,历史观就非常重要。因为“共产党”并不是以选举为目的的代表性政党,而是领导型政党;作为领导型政党必须回答民众,我们从哪里来?现处何地?今后要到哪里去?每走一步,民众都在评判,只有走对了,才会继续跟着走。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当时的条件下给出了一套历史叙述,即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最后到共产主义。到了邓小平时代,面对现实,共产主义的图景不断被延宕。十三大以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用初级阶段来反对毛泽东的“左倾”激进。既然是初级阶段,就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这个史观和原有的新民主主义史观叙事是一致的,只是丰富了其中的内涵。而十八大以后的历史叙事,已经体现出共产党运用民族主义史观、民族复兴的叙事来重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力图接续传统,重建历史观。
但现在的民族主义历史叙事面临的困难在于,它处于原来的新民主主义史观之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史观与原来的史观是自洽的,但民族主义史观与原来的史观之间的接续并不顺利,还存在很多具体的困难。要缓解两个史观之间的差异,需要的是既用中国传统重新解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要将中国百年来的革命史、工业化历史以及民族复兴的历程来重新叙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本来就有着密切关联。古代中国,在经济领域一向有“有恒产者有恒心”。儒家传统历来将社会稳定建立在土地资源供给相对平均、稳定的基础上,指向的是多数人的共同生活,而不是资本主义式的恃强凌弱。这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气质是高度一致的。在社会生活领域,儒家传统思想也往往强调协调,强调休戚与共,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承担责任,这正符合广义上的社会主义。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和儒家可以相互解释。
在当下,很多人批评中国“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但中国依然有着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尤其是土地国有制度和国有资本制度。对于土地国有制而言,其面临的问题是土地增值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要为多数人谋福利。只要土地增值的收益能为大多数民众所共享,能为公共事业服务,它就代表着社会主义。同样,未来的国企改革,不仅需要进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必须进行利益分享机制的改革。
以民族主义史观来对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史观,意味着承认市场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矛盾,但不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这正是我们要强调的保守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强调保守辩证法,并不是为了“守旧”和“复古”,相反,保守辩证法提倡的,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续性的承认。对于思想界和学术界而言,保守辩证法,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来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并在过去和现在生长出的脉络中,定义未来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
四、“以中国为问题、以中国为方法”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三种思潮。第一种是“以中国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即借用西方理论来改造中国;第二种是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为方法”,力图使中国变得比西方还西方;第三种是“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方法”,是以中国经验为尺度、以中国现实问题为标准,这种观念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刚刚出现,在学界表现为各种保守主义思潮,但还含混不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