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文化价值重建,却任重而道远。它要消化200多年来西方冲击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它要深刻地理解以反传统为特征的中国革命,它要深刻地理解以个人权利为主要诉求的自由主义,它也要深刻地反省近20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历程和思想方法。

2013年下半年,修远基金会设立“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组”,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中华传统文化超越时代的核心价值是什么;2.在当今时代,讨论传统文化的方法论;3.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应重点吸收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作为该项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文化纵横》杂志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加以刊发。本文力图表明的是,文化重建涉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和重新理解,它不是逆反性的复古主义,而应是从今天的现实出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这篇文章是我们综合一些采访而成。

一个健康的社会思想氛围应该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马列主义的平衡,文章最后明确提出“以中国为问题,以中国为方法”,立足于中国,希望以一种全新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与自由主义、马列主义对话。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历史来到了新的起点——新的起点也意味着,必须凝聚新的共识。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与此相对应的,是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与此同时,主流叙事也在有意识地建构“民族复兴”的历史叙述,“文化重建”也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民族复兴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滋养的。对于学术界和思想界来说,“文化重建”已经成为我们要面对的紧迫问题。当然,今天谈“文化重建”,不仅意味着要从传统中开出新意,也意味着对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理解,即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未来理想的全面阐述。因而,我们今天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传统,不是泥古主义(traditionalism),而是思考未来的出发点。

一、传统文化活在解释之中

文化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流动的历史,这种流动性,往往来自“现代”对“古代”的重新定义与重新解释。从15世纪到19世纪,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正是通过不断返回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最终使得自己不断开出新意、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