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4]。在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下,金钱拜物教、物质拜物教等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其注意力都放在了物质上,这种精神的通病,实际上是人们文化的失落。中国历来是“书香”之邦,但是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介绍说,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民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文化资源大国的国民不喜欢读书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5]。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哪里入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化,尤其是,应该怎样理解人的现代化?人类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果人类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值,甚至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损害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损害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恰恰是人类发展的异化,那么这样的发展会误入歧途,最终可能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罪魁祸首。事实越来越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必须关注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我们注意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内容,是文化强国的必然之路。“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根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了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深深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基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扎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必须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英国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20世纪70年代常常讲,要拯救21世纪的社会,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他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他说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之所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7]。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世界性会议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8]。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经过讨论和筛选,认为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称为黄金规则,即道德规范的底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