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趣谈马文化

马年趣谈马文化

核心提示:我国某些民族,有马上摔跤的习俗。马上摔跤又称马上角力,一般分两组进行比赛,看谁把对方从马背上扯下来,有的甚至将对方抱到自己的马背上,就是胜利,两组比赛,看谁胜赛者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

马年将至。飞腾的骏马,给人以朝气,给人以振奋,使人处于永不停歇的激越与憧憬中。在人与动物共存的世界里,人类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创造的马文化丰富多彩。

当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时候,迎接他的有博学多才的郭沫若先生。

尼克松总统微笑着说:“有十二样礼物,分给每个中国人一份,这个礼物是什么?”郭老也微笑着回答:“十二生肖。中国人出生伊始,就有自己的属相。”尼克松总统知道中国的习俗,他在日理万机时,在认知着中国文化。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采用十二地支来纪录一天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十二生肖动物的选择与排列,是根据每天动物的活动时间决定的,其中马的活动时间是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阳气最盛。明代学者王守仁提倡观察入微,他发现十二生肖的排列有一定根据,其中鼠虎龙猴狗都各有5个脚趾,加上马是单蹄,都是奇数,属阳。

在我国,人们早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的耕作以马,放牧以马,乘行以马,运输以马,甚至娶亲以马。对马的崇敬与崇拜有祭祀马神的习俗。在民间版画上有水草马明王的形象。旧时车马店,驮运帮,骡车夫,马驴骡商贩以及使用马骡驴畜力的磨油、磨面、磨豆腐等店铺作坊,都祭祀马明王。

马上劲风显英豪

我国某些民族,有马上摔跤的习俗。马上摔跤又称马上角力,一般分两组进行比赛,看谁把对方从马背上扯下来,有的甚至将对方抱到自己的马背上,就是胜利,两组比赛,看谁胜赛者多。居于新疆的柯尔克孜族至今还有马上摔跤,参赛的竟是老年妇女。比赛开始,两位妇女互相施礼,然后策马向相反的方向驰去,待回转马头时,则互为对手了。她们比力量,比灵巧,看谁能把对方从马背上拉下来,两匹马互相追逐,两个人头忽而靠在一起,忽而分离,其勇敢与智慧,使人想到古人遗风。

游牧民族早就有妇女摔跤的习俗。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1280年,蒙古海都王的女儿,成吉思汗的曾孙女艾吉阿姆公主擅长摔跤。她要选择能够比她力气大的人为婿,和她比赛的男子如不能赢她,就要给她100匹马。就这样,她获得了上万匹马,后来从远方来了一位王子,他仰慕公主,带来了1000匹骏马与公主比赛摔跤,公主又战胜了王子,这是游牧民族妇女勇悍的记录。

我国游牧民族有赛马的习俗,主要有快马赛,走马赛和马术等。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为20至40公里,甚至更长些。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赛奔马一般用5岁以上的马,参赛的人有十来岁的男孩,也有潇洒勇悍的青壮年,由于不受场地的限制,一般都不限人数。赛马开始,几十名健儿如离弦之箭,消逝于蓝天碧野,景象颇为壮观。另外,还有走马赛、越障碍赛等赛马项目。

英雄需快马,快马需健儿。在赛马中,马与人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骑手要表现出高超的技艺。选马首先得慧眼独具,选择俊逸超群的骏马;其次还要对骏马举行调练,熟谙马的习性。赛马前一月,要举行“吊马”,使马耳如竹削,身瘦有神。赛马前,有的地区或民族,要将骏马的马鬃扎起小辫儿,修束尾巴。扎马鬃是以防马鬃挡住马的眼睛,修束尾巴是为了减少马车奔跑时的阻力,有的在修束马鬃和马尾时要掺上各种颜色的布条,不同颜色的布条还可以作为区别马的标志。赛马前,要洗刷马的躯体,给马带上铜铃或彩绸项圈,使马精神抖擞,焕然一新。

要骑在马上风驰电掣般地飞跑,骑手的服饰必须轻而软。轻是为了减少重量,软是为了吸汗,因而骑手所着的袍子要比平常穿的短些,还要紧身,以减少阻力。骑手一般要穿比较软的鞋,灵巧轻快。他们的衣服不仅颜色鲜艳夺目,而且在衣襟、袖口、裤角上都绣有精美别致的装饰图案,有的图案具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色,有的则别出心裁。骑手所戴的帽子也各呈风采,有圆帽、尖顶帽、箕帽等。

赛马会要颁奖,可奖衣物、牲畜、银两。在游牧民族看来,“9”为吉祥数字,历史上的赛马会以奖励9只驼羔,9匹马驹,9只羊羔为最高。

刚柔相济牧马舞

在草原人们的观念里,马是吉祥的化身,兴旺的象征,因而马步成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内容。蒙古族地区流行着“牧马舞”、“厄拉特走马舞”、“祭马舞”等,主要就用的是马步,即用舞蹈步伐模仿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其动作包括轻骑马步、奔驰马步、刨吸马步、技巧马步等。舞者有时模仿牧人骑在马背上,舒缓轻松地前进;有时模仿牧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奔驰;有时模仿马在行走时,被意外惊吓而躲闪;有时摸仿骏马有如风驰电掣般地飞腾。仅以手的姿势而论,就有勒马、扬鞭、提鞭、绕鞭、套马式、牵马式、拴马式等多种动作;腿的动作更是灵活多样,有左右翻腾跳、跃马大跳、勒马仰身翻、空中大马转等。

除了马步之外,草原舞蹈还常用肩部的动作,因为骑马民族在骑马、套马、剪羊毛、挤奶摔跤等动作时都要动肩。流行于鄂尔多斯高原的《盅碗舞》、《筷子舞》,肩部的动作就非常有特色。

游牧民族的禄马风旗

时至今天,在鄂尔多斯高原还保留着供奉禄马的习俗。这可以说是蒙古族马崇拜的遗迹。在牧人住宅的前方约5米处,插有一根或两根旗杆,当地称为“玛尼洪杆”。杆上有一圆形木座,木座上插一长矛或三叉,蒙古语称为“苏鲁锭”。木座下延尺余的横杆上有一小棍,小棍的两端各插禄马风旗,蒙古语称之为“黑毛力”。“黑”,蒙古语原为“空气”、“紫气”之意,“黑毛力”意即为运气之马。每年正月初一,每户人家都要在自家门外供奉禄马的泥台之前举行仪式,以示新年来到。此外还要向成吉思汗陵园的方向高举天灯,叩头祷告,希冀新的一年人畜无病无灾,国泰民安,大吉大利。鄂尔多斯供奉的禄马旗与西藏的风马旗相同,中间为《白马驮经图》,四角印有龙、凤、狮和迦楼罗神鸟的图案。

至今尚悬挂禄马风旗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有这样的习俗。家中长辈过世,要在7天或21天内将禄马降下。如果主人之下的小辈过世,则不必降下禄马,每年过春节时要将禄马更新,如果娶妻生子增添入口,也要更新禄马。人们除将禄马旗悬挂在旗杆上外,还可以拿到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