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而自信?(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而自信?(11)

当然,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标之一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这种过好日子,绝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了今天不管明天。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千美元,但这离发达国家、甚至离中等发达国家还差得远,离我们的奋斗目标还差得远。中国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且十分严峻:两亿农民进城,但如果进城后安置不好,那就会发生城市里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沿海和东部地区实现了大发展,但如果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那么边疆就没有稳定,国家甚至有分裂的危险;自从184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打过我们,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能力,如果人民只知道过自己的小日子,那我们就忘记了南京大屠杀这血的教训,如果中国的目标仅仅是致富,但富而不强,那么早晚还是会挨打。因此,不能为了眼前的增长、眼前的好日子,就忘记了增长不等于发展,忘记了粗放型的增长、结构失调的活力不是活力,因为如果那样,最终经济发展会乱套,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会使发展不可持续。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但说到底,科学发展观讲的就是如何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吃好喝好”与艰苦奋斗、粗放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搞建设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但如果只强调改善生活忘了建设,长期讲先治窝、后治坡,那就十分地片面;因为这样一来改善生活就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持续发展就更谈不上。不能忘记陈云同志1988年10月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的告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掌握一定的幅度,不能过高、过快。还是那两句老话: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伟大而丰富,但无论我们大家如何去阐释,都不能离开两个基本经验:其一,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要始终坚持“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其二,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又要能够驾驭市场经济;既要搞民生,又要搞建设,既要立足现实,但又要为理想而奋斗。任何自信,都不能仅仅建立在眼前的好日子的基础上,只有明白我们未来会更美好,将来的发展会更伟大,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自信。

归根到底,自信的基础就是自强。没有自强,就没有自信。首先是党要自强,党必须重新焕发出压倒一切敌人,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其次是13亿中国人民要自强,不能满足于过眼前的好日子,而是要重新焕发出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英雄主义精神。哲学家罗素1965年在他的名著《中国问题》中曾经说:“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是他们的英雄主义拯救了他们,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的成功,让我们祝愿中国继续成功!”这个话说到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财”与“生财”,即在于财政与金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人民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出英雄主义精神,克服改革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做好财政和金融改革这篇旷古未有的大文章。

1949年,毛泽东同志曾将中国革命的胜利称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天,我们应该重温他当时的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再过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③回顾历史,倍感前人创业之艰难,我们只有倍加珍惜走过的每一步,并始终把脚下的“每一步”看作“第一步”,才能稳步地、不屈不挠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④

注释

①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②[德]伊曼努尔·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

③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

④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