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办公楼一层,他突然停住了脚步,翻开书包找东西—一张最新的春节假期值班表。发现确实落在了办公室,他又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不拿着心里不踏实,春节期间即使明知不是自己值班,也会时不常掏出来看看,就跟有病似的。”他自嘲地说,“跟往年比,今年春节要干不少‘傻事儿’。比如,今年冬天一直不下雪,但是扫雪铲冰保障小组春节的班一天不能少值。就算天气预报是大晴天,大家也得乖乖到单位,吃泡面睡沙发。没办法,等真有事再从家往这儿赶就来不及了,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虽不是窗口行业,但周先生和他的同事年年春节都得轮流值班。“无论是年三十儿还是初一,赶上谁就是谁,大家都没有怨言。”此前,他也听到社会上有“公务员还没过节就都提前放假了”的说法。对此,周先生很气愤:“这些都是误传!”
工资不高挺紧张
雷女士,某远郊区县机关公务员入职13年
“好多人都说我们公务员这回惨了,福利大幅缩水了。我特想告诉大家,我们基层公务员以前也没有什么福利。我们单位以前过年发什么?也就是油、肉、水果,从来没发过购物卡。所以今年不发了,我们也没觉得有多惨。”快人快语的雷女士,提起社会上对公务员的偏见就满腹委屈。“我们的福利待遇,从来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好,所以,现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坏。”
雷女士家是河北的,大学一毕业就考上了北京某个远郊区县的公务员。“我十几年的工龄,正科级,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这在北京真不算高,养家糊口挺紧张的,我们现在房贷每个月就5000多元,孩子还要报培训班,吃饭、穿衣,哪样支出不是自己掏钱?”
尽管工资不高,但雷女士觉得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同样是一份工作,企业员工如果上班时间上网购物,即便被发现了也没什么,但如果是公务员,就是很严重的错误。
“很多人觉得我们公务员清闲,‘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其实我们早就不是那种工作状态了。都大年二十七了,我还在下乡给基层单位培训。平时我们也是经常加班,企业加班得给加班费,我们全是义务劳动。”雷女士坦言,年前这几天的工作量明显下来了,不过也要一直坚持到除夕。
“马年了,大家都在祝愿马上有钱,我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这是雷女士新年的希望。
良性互动,方能“马上有理解”
2013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10多项“禁令”,条条都指向公务员,不少公务员感慨“官越来越不好当”,有的甚至准备选择离开。而一些公众认为公务员太矫情,“走就走吧,没人拦着,一大堆人等着进来呢”。这种情绪化对抗,不仅无助于形成理性讨论,而且只会撕裂社会情绪。
其实,提起公务员,人们脑海里会冒出无数熟悉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少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很少是听公务员自己叙述的,大多是靠负面公共事件和腐败案件的碎片拼凑而成,负面的个案让公务员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标签化。也就是说,人们对公务员这一群体的认识,大都是琐碎的、单方面的,有时甚至是靠想象和标签所建构的,自然难免以偏概全。
公务员作为群体来说,尽管存在着少数损害百姓利益的“苍蝇”、“老虎”,但更多的人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而在舆论压力、贫富差距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结下,“公务员”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词,很容易搅动起社会情绪,担心言多必失的公务员们游离于公共舆论之外,很少自己发出声音,从而引发公众更多的猜测和想象。
基层公务员希望“马上有理解”的三点启示
基层公务员很辛苦,很劳累,待遇不高,工资不高,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面对。基层公务员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给我们三点启示。
之一,我们别被腐败公务员,奢侈公务员蒙蔽双眼。其实,当前,我们公众不是对公务员队伍不满,而是对公务员队伍中的特权以及腐败现象不满,主要是对那些拥有一定权力并且蛮横的公务员不满,我们的规定,我们的反对四风,我们的禁令主要是针对这些公务员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最基层的公务员,他们很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