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公务员希望“马上有理解”之启示(4)

【案例】公务员希望“马上有理解”之启示(4)

【启示与思考】

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位,当然有其他职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样也容易因为其特殊性而饱受指责与偏见,并使之成为被伤害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由于公务员本身的权力属性,其手中掌握了太多的资源,也容易因此使职业优势更加明显。“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等现象也确实存在,问题是,即使是职业性的正常、灰色还是黑色收入的叠加,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结构性差异和地域性差别。比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与落后地方,职级高低等差异,而且,这里面同样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并以倒三金字塔的方式呈现。

如同统计学上的平均法一样,“表面繁荣”却掩盖了真实的情况,而“碎片化、片面化”的认识,也容易导致偏见的产生。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大多数公务员的收入,并没想象中那么高,某种程度甚至可用“微薄”来形容;自然,其也没有想象中的所谓的灰色收入。更多的人还是处于“付出了,但没得到理解”的境地。至于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带甲种田”和“因职抑郁”,其实是许多公务员的真实写照,只是他们的声音在强大的质疑声中被淹没了,其真实状况被一些个体制内的优势者给拔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听听来自公务员的声音,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同时,也需加强公务员队伍与社会各界的双向沟通,创造条件让人们对公务员群体有一个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权力在公开透明地运行,展现清廉高效的作风,使人们相信公务员群体在深刻改变。理解不是一种单向的诉求,理解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既是基层公务员的心声,也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而这既需要公务员自觉去神秘化,以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舆论也应该抛弃对公务员的刻板成见,多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健康的讨论、良性的互动。

社会成员若都能以清醒而非情绪化的头脑、客观而不片面化的视角、互动而不对抗化的交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公允持正,社会就会少些误解、多些理解,少些矛盾、多些和谐,少些对抗、多些共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