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十连增”后的农业科技使命

李家洋:“十连增”后的农业科技使命

专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

搞科研出身的李家洋并不讳言目前科技体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科技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缺乏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课题重复,分工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严重。再比如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大成果比较少。目前我国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包括一些高端蔬菜与花卉品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进口。另外,科研与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不合理。国际上,科研、转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比例通常为1:10:100,我国则为1:0.7:100,等等。

李家洋介绍,“中国农科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旨在探索解决不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紧紧围绕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从‘顶天’、‘立地’两个层面,把握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创新工程成效初显

2013年初,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这也是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后,被财政部作为“国家三大创新工程”之一予以重点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实践。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体制、管理新机制,回答产业对农业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李家洋告诉本刊记者,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来,针对存在的研究所之间、研究所内部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科发展不平衡、布局重复、科研资源配置不当,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弱化、新兴学科发展不强、交叉综合学科尚未形成,科研领军人才匮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绩效考核与薪酬机制不利于学科团队建设等等问题,农科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一是面向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前沿,顶层设计了以“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为基本架构的三级学科体系。全院共设立了8大学科集群,130个左右学科领域,300个左右研究方向,解决了研究所发展目标模糊、科研方向混乱、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农科院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动随竞争性、短期性项目摇摆的被动局面,对凝聚特色和优势、形成长期稳定的科学研究、谋求重大突破,意义重大。

二是在科学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农科院按照“整体设计、统筹部署、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发展好的多支持、发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则,目前已先后分两批遴选了22个研究所193个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工程试点。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绩效激励”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原则,重构研究团队,形成了崭新的研究力量。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与此同时,对遴选出的科研团队按其稳定科研所需经费的60%左右予以长期支持,剩余40%左右的经费鼓励科研团队通过竞争性渠道获取,探索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从而解决以往科研学术浮躁、短期行为突出、难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