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百年过关

汉字百年过关

汉字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屡次遭受冲击,但是每次都化险为夷,展现了巨大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认为,信息化对汉字的影响是深刻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言汉字目前面临危机。汉字之所以成为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人类早期文字,主要是因为汉字基本适应汉语的特点。

“拉丁化”运动诞生汉语拼音

拉丁化是近代以来汉字面临的首次冲击,但是汉字并没有被拉丁字母替代,而是吸取其有益成分出现了汉语拼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一些知识分子推究原因,觉得日本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民智早开,人人能读书识字,日语易学;而中国汉字难记难识,汉语难学,于是民间涌现出许多为汉语注音的方案。

最早用字母为汉字注音的是“切音字”,“切音”就是“拼音”的意思。影响比较大的有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卢戆章设计的“中国切音新字”和戊戌变法参与人之一王照创制的“官话字母”等。据统计,这类个人方案,从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的出版到辛亥革命的20年间,共有28种,每年平均一种以上。清末20年间的切音字运动,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得到初步的收获,这就是1913年议定、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是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它从1920年起就进入小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前后40年间,注音字母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在群众中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套“注音字母”选自笔画简单的古汉字。

有意识地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字母,则始于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此类最初的拉丁化尝试,在当时影响并不大,只是切音字运动时期的一个支流。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革命”以及“汉字革命”的口号被提出。当时《新青年》《新潮》及其他杂志共同热烈讨论汉字改革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感受到用拼音拼汉字的便利。

1923年,也就是注音字母公布后的第五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号”。汉字革命和采用罗马字母的呼声达到了高峰。

1925年到1926年间,国语统一筹备会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26日,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此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从此,字母形式的倾向从汉字笔画式转向拉丁字母,拉丁化成为汉字改革运动的主流。

可是,国语罗马字的推行并不顺利,它始终没有机会进入小学,在社会上也步履艰难。语言学家周有光在《汉字改革概论》中解释说:“反对字母拼调的人们往往把国语罗马字的推行困难归咎于拼调规则的过于复杂。的确,这是它的一个弱点。但是它的所以推行不广,主要原因还在上面没有政府支持,下面很少群众拥护。少数学者的呼号毕竟无济于事。”

紧随着国语罗马字而来的是拉丁化新文字。十月革命之后,1920年,苏联为了扫盲,为没有文字或者文字不合现代要求的少数民族创制或者改革文字,在苏联的十万华侨也采用了汉语的拉丁化新文字,当时首先倡议设计拉丁化新文字的是瞿秋白。

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688位文化界进步人士联名发表积极拥护拉丁化新文字的意见书《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在抗日战争中,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跟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简单易学是新文字能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