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百年过关(3)

汉字百年过关(3)

全国解放以后,教育部从1950年开始进行拟定简体字表的准备。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公开征求意见。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了包括515个简体字和54个简化偏旁的“汉字简化方案”。

方案中的515个简体字,在没有简化以前每字平均16.08画,简化以后每字平均8.16画。就515个字而论,省去了大约一半笔画。

方案公布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原方案的缺点,如有极少数简化字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在某种情况下意义不明确等。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征集各方意见并进行仔细研究以后,在1964年编印“简化字总表”,把简化字类推为2238字。

“信息化的影响是深刻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汉字很快便遇到了信息化的冲击。

面对以英文为语言设计的电脑键盘,汉字输入困难一度被视为电脑在中国普及的最大障碍,甚至有人断言电脑是汉字的“掘墓人”。

1979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应邀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听到一位外国专家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电脑。”

可是这个问题在4年后就被解决了。1983年8月,王永民发明的《二十六键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将汉字进行结构拆分,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纪录,成功解决了用英文键盘输入汉字的问题。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然而,五笔字型输入法需要使用者记忆大量字根在英文键盘上的分布,使用起来较为复杂,在实践中拼音输入法渐渐成为主流。

“对拼音输入法贡献最大的是周有光。”苏培成介绍说,刚开始用拼音输入汉字非常麻烦,因为同音字非常多,每次输入都需要选字,输入速度很慢。周有光提出以词为单位进行汉字输入,这样同音词相比同音字减少很多,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

但是,拼音输入法普及之后,“提笔忘字”现象却日渐增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此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汉字在信息时代面临危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并没有对汉字本身造成危机,而是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以及国民的书写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也是当下许多语言文字专家以及文字工作者的看法。

苏培成认为,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能回避。信息化对汉字的影响是深刻的,事实上,它也在促进汉字的规范化发展,促进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提笔忘字”的实质是国人汉语汉字水平下降,根源在中国的语文教育。应当大力加强中小学的汉字教学,尤其是小学的汉字教学,把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打牢,一辈子不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