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的“雾霾”也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

医患关系的“雾霾”也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

核心提示:医患关系的“雾霾”也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张天蔚  针对伤医、杀医事件,自当交由法律裁决,而且绝不可姑息。凡事只要陷入这种无限循环的诘问,基本就走进了无解的死路,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越结越紧。

针对伤医、杀医事件,自当交由法律裁决,而且绝不可姑息。但人际关系的“雾霾”,却无法通过法律得以澄清,而只能寄希望于人们彼此之间主动释放善意,更多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尝试着相互了解和理解。

从前天到今天,北京又陷入雾霾锁城的混沌,相信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黯然。而在距北京千里之外的浙江绍兴,虽然没有关于大气雾霾的报道,但又一起袭击、殴伤、侮辱医生的事件,却在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情感的雾霾。

2月5日,一位病人因抢救无效而死于绍兴市第二医院。2月9日,患者家属抬棺进入绍兴市第二医院并放置在门诊大厅,继而殴打医护人员,并强迫一位医生在棺材前面下跪长达50分钟。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到达医院,却也被家属撕扯、抓伤。

据报道称,患者的死因已交由绍兴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但医护人员受到的人身和心理伤害已经实际发生,已经濒于撕裂的医患关系,再次受到重创。

围绕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发生的杀医、辱医事件,舆论不断陷入鸡、蛋之争:究竟是医生太坏以至于患者不得不“奋起反抗”?还是部分患者太恶,以至于面对无辜的医生大开杀戒?

凡事只要陷入这种无限循环的诘问,基本就走进了无解的死路,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越结越紧。

而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冲突的双方本来都没有那么坏、那么恶,却因为彼此的猜忌、误解,而在交往过程中都以最恶毒的可能猜测对方,以最紧张的心态观察对方,冲突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医患之间,也普遍发生在社会各个不同的群体之间。回顾这几年的新闻不难发现,目前被社会舆论所“公认”的由“坏人”组成的群体,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群体:官员、商人、医生、各界“砖家”、大学“叫兽”、中小学及幼儿园老师、航空、铁路、电信、石油、城管、公安、记者……其他没有这么公认,却也屡被诅咒的群体还有:乱用添加剂的农民、缺斤短两的小贩、用地沟油炸油饼的摊商、为大城市增加负担的进城务工者、对外地人充满歧视的城里人、正在变坏的老人、“啃老”的年轻人……

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列举,是因为在这个舆论的“共识”之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如果这些“共识”就是真相,那么整个中国社会就是由“坏人”组成,没有哪个群体中的哪个人可以幸免。但是,每个人在指责别人为坏人时,其实都坚信自己是难得的好人,是唯一受到伤害的弱者。那么,在彼此视他人为坏人,与人人自认为好人之间,总有一个结论为假。

其实真相或许是,人人都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好,但也不像在别人眼中那么坏。只是当人人都拿出最高的警惕观察别人时,看到的注定都是恶相;人人都以恶意对待他人时,彼此能感受到的只能是恶意。而我们所置身的人际关系,也就因此而堕入彼此隔膜、警惕和伤害的“雾霾”之中。

针对伤医、杀医事件,自当交由法律裁决,而且绝不可姑息。但人际关系的“雾霾”,却无法通过法律得以澄清,而只能寄希望于人们彼此之间主动释放善意,更多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尝试着相互了解和理解。而最应该记住的一条原则是,没有哪个正当的职业群体,有理由和能力专门集纳坏人、恶人。或许由于环境所限,这个群体无法让所有与其接触的人们满意,但他们与你一样被环境所约束和伤害,也与你一样希望改变环境,追求更有尊严和安全的生活。如果这种相互理解可以成为共识,我们彼此之间就可能看到更多友善,我们的生活就可能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