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2)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2)

弘扬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民族精神

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的斗争,需要高扬民族精神,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是同我们民族具有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相联系的。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忧患内涵,但其共同的一点,就是表现为:心系国家安危,情牵黎民百姓。这种忧患意识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多少风流人物的崇高抱负和追求。我们民族体现这种做人原则的思想财富是十分丰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读这样用心用血写成的名言警句,会陶冶人的性情,从心底产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会使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的千古佳话,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经久弥新。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在凤凰涅磐中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近代,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备受西方列强蹂躏欺凌、历经炼狱般苦难的时候,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鲜明,成为团结对外、救亡图存的一面旗帜。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寻找救国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大历史要求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依然是以爱国主义为伟大旗帜的。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和证明:开始,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与忠君思想相联系的爱国主义,虎门销烟,奋起抗击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可歌可泣、气吞山河的反侵略斗争,但终因忠君思想的历史局限而以失败告终;继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与民主主义要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是一场完整意义上的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外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对内不敢发动和依靠工农群众,最终革命果实落到了封建势力手里,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充分证明中国已经失去了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机缘;最后,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把爱国主义的社会理想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现实道路。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索,历史的结论,它深刻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条件下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种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发展方向,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