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何偏爱中微子

科学家为何偏爱中微子

中微子,这个曾在2011年的“超光速”事件中一度街知巷闻的粒子物理学名词,最近又再次掀起了波澜。

先是去年11月,位于南极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首次确定探测到了来自于太阳系外的深空中微子;而后是今年的2月11日,一组英国科学家对中微子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中微子比先前认知的要重得多。

此外,还有更多的科学家在跃跃欲试,更多的实验设施和探测设备在建设当中,美国费米实验室计划建造长基中微子实验设施,产生世界上强度最高的中微子束;中国科学院拟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在广东开平建造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微子实验室。自从“上帝粒子”被发现、两名预言者被授予诺贝尔奖后,中微子似乎成了科学家最想深入了解的粒子。它到底有何奇妙之处,科学家为何如此偏爱?

  中微子是什么?

中微子是一种诡异且孤僻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它不带电,质量极小,几乎不与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可谓是一个无所不在、又不可捉摸的过客。

  它从何而来?

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碰撞、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以及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等。太阳内部的核反应每秒钟就能产生10的38次方个中微子。

  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要给中微子起一个绰号的话,“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比较合适。因为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常见、又最不为人所知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物理学标准模型中根本无法对其性质、特征、作用作出解释。

这个独行侠身怀绝技:能轻松穿透人体、岩石、山脉乃至整个行星,在宇宙中、星系间任意驰骋。

这个独行侠与世无争:它不恋红尘、不问世事,所到之处几乎不留痕迹,来无影去无踪,能穿过一光年厚的铅块而不惊扰任何原子。

  科学家是怎么找到它的?

虽然中微子行踪诡秘,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偶尔还是会有一些中微子会与原子发生碰撞,产生人们可以观察到的信号。为了及时看到这一瞬间,科学家运用大量的水或油并在其中放置大量的传感器,制成一张特殊的网。这张网虽然无法“网住”中微子,但能捕捉到它们与原子碰撞时所发出的微弱闪光。根据这些涟漪般痕迹,科学家可以推测出它们的能量强度,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信息。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设。195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首次检测到中微子,并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