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取舍观,是各地改革实践的重要遵循。
一、正确“取”与“舍”,必须把握大势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取鱼而舍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里,取与舍,体现人生大境界。由人及事,取与舍是一大考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要涉险滩、破藩篱、啃硬骨头,如何取其要,舍其末,能否胸怀全局、把握大势,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战略远见和战略定力。
要正确理解“大势”。所谓大势,就是大局的趋势。“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善于把握大势;而大势又往往是最需要把握却又最难把握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明确要求: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总书记指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要认真分析“大势”。回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35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发展成就世界瞩目,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深刻揭示出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回避,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从思想观念的障碍,到体制机制的痼疾,再到利益格局固化的藩篱,束缚前进脚步,也阻碍发展进步空间。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冲破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要善于顺应大势。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调整、大转型之中,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创造新的优势,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制度供给,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改什么,怎么改,不能意气用事。处处以自我好恶为标准,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本身就需要革除。否则就会偏离改革的方向,影响改革的进程,成为改革的绊脚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