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确“取”与“舍”,必须善谋大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大事是全局中的大事。大局在事物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找准全局性、大局性的问题,也就抓住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掌握了工作成败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的大事,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种问题,是改革大事的基本指向。取其大,舍其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旨。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善谋大事,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趋势,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开拓精神,集中脑力、集中精力来办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善谋大事,必须明确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科学演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灯塔”和“航标”。心中有灯塔,行中有航标,我们才能遭遇挫折而不悔,面对险滩而不惧,久久为功,行之久远。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要深知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机能和效能。
善谋大事,必须把握改革的重点。改革要突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重中之重是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此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要突破难点。改革难点主要在于社会治理,要改变过去抓经济建设一手硬、抓社会建设一手软的问题,要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要关注热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改革导向,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老百姓能否得到实惠。改革要把握基点。要有底线思维,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法律底线、老百姓利益的底线和生态环境的底线不能突破;坚持“两促进”、“两不误”,以改革促进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善谋大事,必须抓住改革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理论观点,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过往,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在市场化改革推动下,我国比较快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突出地表现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干预过多;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不完善,对市场监管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并未完全达到人民满意的水平,等等,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改革少了哪个方面都不可以。既要完善市场体系,又要转变政府职能,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交给市场。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一个管得过多过细的“无限政府”、“万能政府”,而需要一个“多掌舵、少划桨”的“有限政府”,但不是一个“无为政府”。《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