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养老保险问题宜未雨绸缪

流动人口养老保险问题宜未雨绸缪

核心提示:人口结构变动对广州养老保险的影响除最直接的人口老龄化外,还涉及对广州外来人口、广州户籍一元化改革的影响,由于人口问题的迟滞效应,人口结构变动对后两者的影响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显现。

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数量的比例关系。从全国层面来说,人口结构对养老保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及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会导致赡养率提高、政府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加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日渐突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如何提高等问题。人口结构变动对广州养老保险的影响除最直接的人口老龄化外,还涉及对广州外来人口、广州户籍一元化改革的影响,由于人口问题的迟滞效应,人口结构变动对后两者的影响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显现。 

    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待协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常住人口约127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6.62%;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广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实际上,广州外来人口减缓了广州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口比例虽得到缓解,但是数量上没有减少,而且还逐年递增。“养命钱”的养老保险如今在人口老龄化大趋势下,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支付高峰约在2030年。 

广州是全国社会保险制度最早起步的城市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开始探索和试行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州市大量被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由此出现了“农转居”人员的养老问题。2001年,广州开始了“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6年,广州出台《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广州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广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这些政策解决了“农转居”人员、被征地农民、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2008年,广州推出的《广州市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解决了12.7万名无定期退休待遇城镇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2010年,广州市全面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农村居民正式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农保”制度、“城保”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一起,将全体城乡居民(除60岁以下的城镇无业居民外)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这么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合并为一个,待遇怎么协调,如何理顺各种关系,将是广州市面临的现实问题。 

  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博弈 

广州常住人口数量(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数据),再加上登记的流动人口,广州实际人口数量已超过1400万。对于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 

劳动力增加的正面影响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减缓人口老龄化过程、养老金余额较多,但是只要广州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仍存有落差,那么广东的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问题,广州的人口压力就不能明显得到缓解。广东省流动人口素质不高,低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广州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特别是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社会保险法》后,外来人口养老保险的转入和转出成为常态,而广州外来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比例却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如果外来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出,对广州来说,表面是养老金总额减少,实质是减少了未来广州市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如果外来流动人口将来在广州养老,则会增加广州市养老金的支出。流动人口的养老问题虽大约30年以后才会逐步显现,但在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上广州应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