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贺铿解读2014经济形势

郑新立、贺铿解读2014经济形势

W020140228424169843454

郑新立(资料图)

郑新立贺铿解读2014经济形势

2014年2月21日上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56期“经济每月谈”在北京举行,本期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与稳中求进的相互关系”,主讲嘉宾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贺铿,凤凰资讯受邀参与报道。

郑立新以“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当前物价的稳定为实现宏观调控从总量为主向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变提供了外部环境,宏观调控需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力度,主要通过扩大消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及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他最后指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跟发达国家应当有明显的不同,一味地照搬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只会延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贺铿在发言中指出,今年我国将有望实现8%的GDP增长速度,主要有三大有利因素: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良好、国内通胀压力减弱和畸形经济调整到尾;但也有三大制约因素:存在金融风险、财政扩张受制约、存留一些高增长时期的后遗症。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扩内需,主要方法是调整结构,就要让垄断国企让利,并且要使小微企业减负。另外,就是要让影子银行“去影子”,他认为一些民间金融机构是打破商业银行垄断的希望之所在,他们促进了利率的市场化,解决了小微企业的很多困难,应该进行保护、引导,当然也要实行监管。

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曾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贺铿,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现任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名誉院长、中央财大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以下为发言实录精编:

郑新立: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是“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2013年年底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长远发展目标则是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决定围绕发展方式的转变部署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那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与中长期转变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不是产生了矛盾呢?最近,美国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编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非执行主席)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短期调控目标与长期调控目标存在矛盾。

罗奇先生是长期跟踪中国经济问题一个非常有真知灼见的经济学家,他表示中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进展缓慢,为此他还写过文章表示焦虑。他认为中国宏观调控应当围绕着转变发展方式来进行,主要通过扩大消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些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担心过分强调稳中求进或稳增长,可能会牺牲结构调整,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那么怎么解决他的担忧呢?

我认为这恰恰是今年的宏观调控需要改进的重点,也就是说,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这样,宏观调控的措施就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单纯地靠放松银根、扩大需求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来实现稳增长,而不是回到过去通过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高增长的。因此,围绕这个问题我有四个观点。

第一,当前物价的稳定为实现宏观调控从总量为主向结调整为主的转变,提供了外部环境。我们不仅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继续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体平衡,而且更要运用各种调控杠杆,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引导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

第二,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稳增长,就需要加大对结构调整的引导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一、要由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来带动产业优化升级,改变主要靠增加物质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

怎么实现这三大转变呢?必须运用各方面的经济杠杆引导资金的投向。如果我们的宏观调控仅仅局限在总量的调控上,靠我们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的发展和变化,对结构调整很难产生作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公共服务的完善等等,需要我们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的投向,加快结构的转型升级。所以,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宏观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过程。如果仅仅靠市场而没有宏观政策的引导,那么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可能旷日持久。

第三,实行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需要计划、财税和金融这三大调控杠杆形成合力

现在这三大调控杠杆配合得还不是很协调,应当有计划地提出调控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然后主要运用财税杠杆,包括贴息、资金补助、降税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向,特别是引导银行贷款的投向。金融这个杠杆主要是管总量的,财税主要是管结构的,所以在宏观调控转向结构调整为主的时候,要更多发挥财税杠杆的作用。

比如,我国去年对高铁加大了投入,据铁路部门讲,他们希望把财政投入高铁建设的资金,全部用于贷款贴息。这样他就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贷款的贴息就可以引导大量的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到高铁建设上来,这比用财政资金直接作为投资资金的杠杆作用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这三大杠杆要密切配合,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

第四,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要从选择性的调整政策向功能性的调整政策转变。选择性的结构调整政策就是挑选几个产业,对其实施优惠政策,从而支持它们的发展。这样的政策应当减少。比如,我们现在要实施节能减排,要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那么所有能够实现这个功能的投资,都应当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不管是从事哪一个行业,即使传统的能源行业,如果你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样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所以要从选择应的结构调整政策,向公众性的结构调整政策转变。

我国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情况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为主的经济结构,企业竞争力强,市场的供求也保持了大体的平衡,在宏观调控上主要进行总量的调控就能够达到国家的战略目标;而我国现在正处在赶超时期,特别是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我国更应当把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放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上。一味照抄照搬发达国家总量调控为主的政策只能耽误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稳增长,就能够回答罗奇教授的担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