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核心提示:美国有50个州,基本有50种社区建设方法。但是也有一样的地方,比如说社区建设最终是要建设一个社区的共同价值、社会关系、共同的心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我国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今天,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一些研究,对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来龙去脉,以及当前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做一个梳理。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由来与发展

(一)社会管理概念在我国的由来

“社会管理”一词,看起来很“社会学”,但在传统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中却难觅其踪影。在见到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有前苏联奥马洛夫所著的《社会管理》。我们最早接触社会管理这一概念是在1987年。那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翻译了奥马洛夫的《社会管理》一书。书中以比较抽象的系统论、控制论的语言,对社会管理进行了界定。从书中可以看到,前苏联社会学界对“社会管理”的讨论还是很多的,但其大背景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里面讲到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早见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会上正式提出“社会管理创新”;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格局,即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社会矛盾的化解、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廉洁执法一并提出来;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社会管理创新和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合理地调整社会利益格局,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突出点;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内容,以及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在这个专题研讨班的结班仪式上,习近平同志做了一个重要讲话,主题就是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群众路线。由此,我在想,我们现在把社会管理推向社会治理,更多地体现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体现政府、社会、社会组织和公众一起治理社会的理念。2011年7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专门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重要的部署。   

以上就是我国使用“社会管理”的历史沿革。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事实上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赋予社会管理的含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到,社会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多元主题,不是一个主题。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社会治理的涵义。

(二)社会治理概念的由来

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到20世纪到90年代中期,这两个词出现了分化,特别是在政治学领域,就是说“统治”更多强调的是机构;而“治理”更多强调的是模式。

归纳起来看,20世纪90年代,各国主要从以下六个角度,来讨论使用“治理”这一概念。第一,国家治理。又表述为“小政府、大社会”,就是说政府以最有效的、最少的财政支出,最高的效率,来实现对于经济社会的管理。第二,政府治理。主要是说企业的治理,特别是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第三,公共服务治理。1975年石油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政府、英国政府发现以往那种福利政策导致了政府运行困难。因此,首先是撒切尔夫人,后来是里根,开始进行改革,其基本方式就是把市场方法引入到公共服务中,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效益、经济和公平。第四,善治。就是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法制和责任。第五,现在所讲的社会治理。即是强调在处理社会事务中,公共部门也就是政府,社会组织,甚至私人部门也就是企业,一起来解决公共服务中的问题。比如PPP模式,又叫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就是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通过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第六,自组织的网络管理。这是指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一些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圈子、信息技术,建立起的一些网络共同体。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