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2)

核心提示:美国有50个州,基本有50种社区建设方法。但是也有一样的地方,比如说社区建设最终是要建设一个社区的共同价值、社会关系、共同的心灵。

二、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那么,怎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创新到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关键是要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特点。也就是我们讲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按规律办事。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就是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新。

(一)从过去用经济的办法推动社会发展的惯用思维中跳出来。

九五规划的时候,出现了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产业化,甚至有一些同志提出,干脆把整个社会事业都产业化算了。这反映了我们当时用经济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认识水平。1999年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在研究加入WTO到底对我国就业会产生多大影响的时候,我去江浙一带做调研,那里的省计经委、发改委的领导对我说,你们研究这个问题真的没有意义。因为经济搞上去了,就业等其他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这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对于社会发展的不成熟的认识水平。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确确实实上去了,但是我们的社会问题少吗?正如小平同志当年说的,发展起来的问题不见得比没有发展起来的少。因此说来,我们不能用经济的方式来搞社会,一定要按照社会规律来认识社会。

(二)打破人类除了追逐个人利益以外,别无他求的观点或说假设。

如果我们用经济方法来思考社会,那么,很多社会现象,就没法理解了。比如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动员了170万志愿者参加。在美国,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是40%;澳大利亚是40%;英国是40%;加拿大是27%。可见,人类实际上既有利己行为,也有利他行为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考虑创造一个怎样的机制,让利他行为更好地发挥出来。

再比如说,一个家庭里面,很多父母甘为子女当牛做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一种看不穿的精神,或者说是看穿了说不出的精神。因此,我们要从深层次上认识、挖掘社会中的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对于社会治理的几点认识

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一定的规章制度下,来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社会组织,甚至企业共同来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冲突。

(一)遵循治理社会的几个前提条件。一要有共同的价值。比如说,我们搞志愿服务,有一套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就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因此,要把志愿服务推行下去,就一定要推动志愿精神的弘扬。二要遵循平等的价值观。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在社会领域中参与公共事务一定要遵循公平、平等的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公平社会保障机制,我理解实际上包含了这个方面的意思。三是既要依法管理社会,又要通过德治来治理。

(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治理的内容不一样。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一百多年前的传统社区里面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那时靠什么来管理呢?靠的就是家庭和社区。吴晗先生在《皇权与神权》一书里面讲到,中国传统社会里面是皇权不下县。那么,县下的管理靠的什么?是士绅,就是退了休的官员知识分子。他们通过各种传统的伦理、规范来影响治理社会。我国传统社会的这套治理方式是有一套文化基础的。比如五四时期,一位与胡适齐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晚年写的《晚学盲言》一书中讲,中国传统微观的基本准则,即在朝美政、在野美俗。通俗地表达,就是在朝的时候,要兢兢业业把党和人民交给的事情做好;不在朝的时候,要做善事,要引领社会的风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伴随着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过去可以靠家庭解决的生老病死问题,现在靠家庭就解决不了了。所以,出现了政府对社会事务的介入。最早政府对公共事务的介入是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济贫法》。此后,1883年到1889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公布了德国《工伤保险法》、《社会保险法》;1914年英国建立福利国家;1935年罗斯福颁布了世界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案》。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德鲁克说,一百年以后谁来管这个社会?是政府。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公共事务的出现,各类社会组织跨越国界,出现了国际社会组织,由此,就出现了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因此,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也要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诸如: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所以,需要根据问题的复杂性来创新。

可见,社会治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是一个由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的治理过程。

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和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过程中,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其中特别涉及到维稳和社会治理。当前,我国群体事件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引发的;二是环境问题引发的;三是医患关系引发的。这三类事件在我国群体事件里面占的比例是最大、最突出。因此,也最需要解决好。

另外,根据不同事件、不同时期的特点,创新方式、方法。在我做的一项“农民上访”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2001年到2002年的农民上访,10%是抗争型的,51%是揭发型的,39%是求助型的;2007年、2008年的农民上访出现的变化是,非理性的抗争上升到14%,求助型的64%,揭发型的12%。因此要分类,要区别对待,进一步研究群体事件,找到有效解决的方法。

(二)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一要着力解决好当前教育中缺乏“心”的教育的社会缺陷。就是在教育中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对内心世界的教育无动于衷,即便涉及到内心教育往往是心理学层面。我国传统文化讲,教育应该构筑三层楼塔,第一层是知识;第二层是道德;第三层是心灵。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才能健康。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谈到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时候讲到,要加强人文教育,包括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健康、全面的人。

1996年我从北京大学调到国家发改委,当时国家发改委领导说,你就研究研究老百姓每年都关心哪十个问题,排排序。我发现,老百姓关心的就那么些问题,诸如收入差距问题、医疗社会保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在不同年代的排序不一样。也有一些问题慢慢的不成为问题了,比如说下岗失业问题,虽然压力还很大,但是现在人们有心理承受能力了。还有一些问题,诸如个别官员的腐败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好。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理就有了积淀。由此形成了一些仇官、仇富的社会问题。一有问题,马上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所以,当前如何创新社会治理,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研究。

二要解决共同体缺失的问题。比如在社区生活方面,培养居民的归属感、信任感,对社区公共安全的关心。通过这样一种自我治理真正解决基层发生的问题。很多国际学者研究,过去一百年,城市居民在归属感、信任感方面的得分都是低于农村的,因为农村有这种密切关系的环境。

三要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以及社会治安。这些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三)调整利益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结构非常简单,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我觉得,那个时候,政府引领改革可以像引领军队一样,一切行动听指挥。但是,现在利益格局多元化,人们的诉求多元化。因此,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调整利益关系,光靠政府不行,必须把更多的决策交给市场、交给社会去博弈、交给社会组织去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利益平衡。

当前,调整利益关系,针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财政的手段,也可以采取服务设施配置的手段,还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手段。比如说,针对城乡差距这个利益格局,我们取消了农业税。另外,加大对农村地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公共服务的配置。这次《决定》里面还提出,要对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的流动等。

(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据统计,世界互联网用户每千人里面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27人,高收入国家能够达到平均每千人中有756人用互联网;我们国家是383;日本是787;美国是782。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水平,算不低的。另外,宽带用户每千人里面,世界平均水平是86;高收入国家276;我国116,也不差。但是,问题在哪呢?问题就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不强。我国是个信息大国,但不是个信息强国。到2011年,互联网服务商每百万人里面,世界平均是183个;高收入国家能够达到1000多;中等收入国家11个;我们国家只有2个,很少。我们需要考虑通过互联网服务商的发展,对于不断壮大、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很快,2009年有3亿7700万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到2013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到了8亿1700万。面对这么大的用户群体,如何去创新?这也是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中需要关注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