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代表委员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两会聚焦:代表委员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摘要:“好诗的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应该是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在浩瀚的心灵海洋中引不起一星半点共鸣的自我激动,恐怕不会有生命力。”2013年10月16日晚,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委员在塞尔维亚荣获“第44届斯梅德雷沃国际秋季诗歌节”金钥匙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这样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看法。

文化怎样实现“中为洋用”

——代表委员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要求

“麦家先生颠覆了我们对中国作家的传统印象,我们没想到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家,他写作的题材和价值是世界性的。”面对中国作家麦家,英国企鹅经典书系总监亚历克西斯感觉自己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

这段时间,麦家成了西方主流报刊的“常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独立报》等都对他的创作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这样的情景,人们乐观其成。能否涌现出更多的“麦家”,让“中为洋用”成为一种常态,满足新要求?

把传统文化资源“唤醒”

科学地进行“时态”转换

开坛、请水、祈福、授禄、添寿、贺喜、言行、敬天,8个篇章依次上演,引来掌声如潮。

2013年11月16日,第六届埃及国际心灵音乐与歌唱艺术节开幕。受文化部委派,来自江西省鹰潭市的江西道教音乐团参加了开幕演出,他们演奏的音乐吟诵剧《道之韵》通过丰富的中国道教传统演奏乐器,合奏出流传千年的中华古韵,扩大了埃及听众的审美体验,为他们所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通过国际性的平台加以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鹰潭市政协副主席张金涛代表说。

“用最优美的中文,写最美好的中国人形象,为全世界热爱中文的读者服务。”这是《中国作家》杂志的自我定位。杂志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认为,由于历史原因,西方不少人对中国存在刻板印象。要扭转这个局面,有必要传播“现在时文化”,生动地展示现代、繁荣、文明的中国形象。

“即便是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进行‘时态’的转换,从‘过去时’变为‘现在时’,这样更容易被广泛地接受。当然,这个转换过程要讲科学。”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表示。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