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所谓战略机遇期,即在国内外环境得到正确把握的情况下,能够为一个国家的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的特定历史时期。从全球角度看,战略机遇期是世界范围内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的体现,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机遇;从一国角度看,战略机遇期则是该国在具备迅速发展条件基础上迈向腾飞的中间阶段,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关口。概言之,战略机遇期对一国国家实力及其世界地位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国内外局势同时出现重大转折,这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到来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环境角度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信息革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国际关系日益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塑造着国际权力和影响力的分散化和均等化;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加强,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的深度、广度和水平不断加强,世界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速度加快,总体上把各国联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世界越来越进入一个复合相互依赖的时代;国际关系日趋制度化和有序化,国际制度开始并将继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关系民主化动因增多,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得到空前发展,全球市民社会亦在兴起。以上特征表明,世界处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世界总体上和平、稳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中国的总体安全基本可以得到保证;同时,世界主要国家间关系呈现良性互动,主要采取经济、外交、政治、文化等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大国之间的协调和对话有所增强,这使得中国有可能争取到相对长时期的和平环境;国际秩序处于转型时期,各国着眼于未来的国家实力之争更加激烈,但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方面,双赢特征进一步突出。
从中国角度看,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冲破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邓小平对时代的一种深刻把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实已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8]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实现了分三步走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的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二大贸易国,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之一,总体而言中国崛起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在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集中精力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的总体战略目标,这将是促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跨越的重大战略谋划。同时,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空前强化,中国以积极、建设性的姿态,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塑造者。
正是基于以上国内外情势的变革,中国领导人得出了具有指导性战略意义的结论:“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大战略谋划是连接世界和中国局势重大转折的关键桥梁,中国对战略机遇期来临的主观认识和战略把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个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历来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共同促成的,战略机遇期要求在客观上等待时机,而主观上要争取创造条件。中国曾经与两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失之交臂。1820年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启动工业化进程,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则困于内忧外患,与工业化浪潮错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进入黄金时期中国再次与之错失,总体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978年,邓小平以其敏锐意识,引领中国抓住了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使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相唱和,开拓进取,为21世纪初中国新战略机遇期的来临创造了基础条件。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过去30多年,中国把握住了机遇,奠定了中国崛起的物质和观念基础。未来10年将是决定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崛起的关键时期。
战略机遇期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是一个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其间挑战与机遇并存且相互转化。从中国的基本情况看,机遇总体而言大于挑战,但在一定条件下则挑战大于机遇,中国需要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革故鼎新、有所作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