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洪华: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5)

门洪华: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5)

中国大战略的核心内容

中国积极参与的大战略应由如下几个重要方面组成:

经济战略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成为东亚经济的主导性力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大力拓展经济战略利益,确保经济发展作为中国顺利崛起的核心。中国的经济战略目标不仅局限于为经济建设创造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利益,还需要加强塑造能力,锤炼议程创设和实施能力,以经济战略的成就促进国际战略的整体成熟。为此,首先要牢牢树立经济安全的思想。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使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冲击,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实力雄厚的国内经济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保证经济安全的外在途径。[16]其次,改革外贸体制,以促进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为中心来构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转到为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的轨道上。扩大海外市场,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是增强中国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三,确保并拓展中国获得国外技术和资金的渠道。其四,确保并拓宽从国际市场获得能源和战略资源的途径和能力。能否从国际市场顺利获得能源和战略资源,不仅关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利益。其五,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立经济纵深地带。应进一步加强周边地区的经贸交流和资源开发合作,形成自己的经济战略带,为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战略环境。

安全战略上,以新安全观为战略基础,稳步推进国家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的维护,以维护并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首先,以陆地边界的和平与稳定(包括与俄罗斯、中亚诸国、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为战略依托,在海域疆界上与主要大国合作,确保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加强与东南亚的战略性合作,以经济合作入手,积极促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改善中国的战略环境。其次,军事手段仍然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后堡垒,为国家安全计,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到军事革命的行列之中,推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坚持质量建军,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此,必须逐步稳定地增加军费开支,将经济实力有效地转化为军事能力,建立可靠的核威慑力量,加速常规武装力量的现代化,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军事合作与交流,既强调中国军队的和平使命,也要适当展示中国的军威。其三,反独促统,维护国土完整。中国应坚持以政治经济、文化手段促共识,以军事手段反台独,促进两岸认同交流、维护和促进一个中国的共识,,为统一创造条件;同时整军经武,不放弃军事手段。提高警惕,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打击“疆独”、“藏独”,特别是对其暴乱行为应坚决镇压,防止新疆、西藏等地区任何形式的分裂。其四,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拓展中国的安全利益。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取决于该国的实力及其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密度,而国家安全利益的扩展必然是经济利益扩张的逻辑延伸。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安全利益必然扩展。为建立更加稳定的亚太安全制度,中国应积极推动多边安全合作,参与并在一定情势下主导构建周边安全制度,参与营造国际安全体系。

文化战略上,在坚持文明多样性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促进普世性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将文化作为中国崛起的坚实基础。文化是行动者对自己、行动者之间以及所处环境或世界所持有的共同知识,即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之后,将反过来塑造行动者的身份,并通过身份政治影响其利益和行为。[17]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等同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大国崛起,经济、军事实力是重要指标,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样不可或缺。在文化战略层面,第一,要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根本,同时加强对其他先进文化成果的吸收,全球化正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应在文化战略上积极迎接全球化的潮流,发展和塑造21世纪的中国文化;第二,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建构国家形象。一个国家的文化被接受的程度,是表示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18]文化力是综合国力中最具能动性的力量,具体表现在它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力的能动力量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化交流,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是建构和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此外,大众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必须坚守并开拓大众传媒的阵地,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第三,加强战略文化的重塑,促进国际认同。战略文化指的是被国家决策者所认同一套宏观战略观念及据此确立的国家长期战略趋向。[19]中国将重塑其战略文化,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交流,使之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以巩固并提高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