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战略的基本选择
中国崛起是改变世界形态或格局的重大事件。新兴大国崛起必然带来世界的震撼。鉴于全球化和复合相互依赖的深化,新兴大国必然与原有大国展开竞争与冲突,也必然进行合作与协调,如何寻求共赢是大国崛起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1978年迄今,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幅度为诸大国之最,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充分体现出来,且表现出成为世界大国的积极意愿。鉴于此,中国如何成功崛起,成为世界性、世纪性的重大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的战略选择就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进入90年代,“中国威胁论”不胫而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未来走向争论不休。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许多国家看来,中国强大起来后必然挑战现行国际秩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筹资援助受损国家,成为抗击金融风暴的中流砥柱,在国际社会中的份量剧增。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作为,认为中国表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此后,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等多次在国际场合宣讲中国要“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表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方向。学术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确立了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的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强调坚持韬光养晦、争取有所作为的战略思路,确立了和平发展的战略道路,以积极的、建设性、可预期的国际形象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根据历史经验,大国崛起往往采取军事战略、搭便车战略、积极参与战略等几种模式。其中,15-19世纪的列强争霸基本上采取了军事对抗的铁血战略,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力图通过军事战略获得霸权地位的实例,该战略的代价和破坏性有目共睹;二战结束后日本、德国采取搭便车战略得以在经济上重新崛起,但其负面影响迄今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采取了以经济利益优先的积极参与战略得以崛起,并获得世界霸权。当前,通过军事扩张战略崛起的手段早已被唾弃,国际结构的现实、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没有理由成为挑战国。同样,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搭便车战略也是不可行的: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绝对不会选择单方面让渡国家主权的战略;也没有国家能够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便车”。对中国来说,选择消极参与的方式也是困难的。首先,现有国际规范和原则多反映了西方主导国家的利益需求,其本身就存在种种局限和缺陷,对中国这样的后来者(Newcomer)的利益存在严重制约,中国可以正视这些制度性安排仍将长期存在的事实,但必然有意愿和实力要求这些安排趋向合理性和民主化;其次,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多是既得利益者,不会让中国自动享有制度权益,必然力图将中国排除在利益安排之外,以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为复关、入世所做出的10多年努力均可佐证之;再次,冷战结束后,重新进行国际制度安排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之一,中国第一次赢得了平等参与国际决策的可能,选择消极参与的战略岂非错失良机?最后,中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经历证明,消极参与并不真正符合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实践证明,中国只能采取积极参与的综合战略,即: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并参与竞争;政治方面,坚守立场而策略不失灵活;军事方面,不挑战但必须稳步加强军事实力,加速军事现代化的步伐;文化方面,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文明精髓的吸收。中国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增长,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实力的局限,避免国际孤立和被包围局面的出现,以建设性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有所作为。[10]
随着中国重返国际社会,中国逐渐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即新加入者将国际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念内在化的过程。[11]这意味着中国关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遵循国际社会的规则,参与主要的全球性国际制度,不再把革命当作变革国际社会的途径,中国开始把广泛参与国际社会作为现代化的前提和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个前提之下,改革开放才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和阶级划线,而是将国家视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并从国家利益角度理解和认识国际社会,处理国家间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判断,开始了逐步但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历程,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参照,其参与国际社会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无可比拟。
进入21世纪,中国总体外交战略开始由主要为自己的发展利益服务的和平环境战略转向与世界谋求共同发展与安全的战略,这一战略转变以经济主义和区域主义为基点,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目标。中国国际战略的中短期目标主要是:
第一,维护和营造有利于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避免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对抗、遏制和冷战的循环圈;避免周边结成旨在对付中国的同盟;避免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失控。为此,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俄罗斯、欧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避免国际孤立或陷入美国包围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深化经济战略空间;确保正常的中美关系,巩固和拓展双边共同利益的范围与空间,理智应对美国的经济接触与战略遏制并行的战略。
第二,维护和扩展国家战略利益的范围和空间。维护和扩展国家的经济利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国际份额,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和资源,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政治利益;拓展国家文化利益。
第三,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和平、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性国际制度并适时促进其完善;积极参与主导或(和)主导创建区域性国际制度,通过亚太地区的主导大国地位影响全球并获得全球影响力。
中国大战略谋划应过分认识到自身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历史使命,认识到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属于外来压力,在一定程度属于自然现象。同时,中国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实力的局限性,避免打碎现有国际秩序的理想冲动,谨记“韬光养晦、决不当头”;避免国际孤立和被包围局面的出现,以建设性的心态和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处理,有所作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