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以防御性现实主义(Defensive Realism)为核心。对任何国家而言,现实主义均是构建大战略的基本思考点,尽管自由主义的理念不时成为重要的插入性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防御性现实主义强调安全合作和自我约束,且不排除新自由制度主义所极力倡导的国际制度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国家自卫的基本原则。鉴于此,以防御性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大战略,强调了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了自我约束的基本趋向,为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提供了理性指导。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当以经济主义(Economism)为首务。所谓经济主义,既包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战略安排,亦表明以经济为主要对外手段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国际战略设计。进一步说,中国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争取成为东亚经济的主导性力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大力拓展经济战略利益,确保经济发展作为中国崛起的核心。经济手段可能是通过与国际社会交往获得双赢局面最重要的手段,中国的经济繁荣将使各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受益。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当以区域优先(Regional Primacy)为重点。作为兼具区域性和世界性特征的大国,中国应以东亚作为其崛起基准地带。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转变,一个紧密型的环中国经济带正在形成。与之并行的是,中国崛起带来的区域震动——即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困境”(Chinese Dilemma)——表明,中国有必要以东亚地区发展为核心,大力促进东亚一体化,创立有助于区域经济和进一步经济开放的地区性国际制度,为其他国家搭中国发展之便车提供机会。[12]中国促动的东亚合作机制代表了中国大战略的新思路,即在自己利益攸关的地区培育和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地区秩序,在建设性的互动过程中消除长期积累起来的隔阂和积怨,探索并逐步确立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新准则。[13]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当以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为主要手段。将国际制度视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手段,通过国际制度的参与、创设乃至主导实现融入国际社会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既定的战略选择。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世界逐步建立起接纳新崛起大国的国际制度框架,这是中国得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国际关系的多元化并非没有秩序或杂乱无章,与向纵深发展的多元化进程相伴随的是制度一体化进程,[14]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身处边缘、被动、消极参与到积极参与、主动建构,中国与国际制度的互动构成了一幅纵横交织、由淡至浓的画卷,而中国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的角色日渐突出,这既是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崛起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重要标志。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当以政策协调(Policy Coordination)为主要途径。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各大国均抓住有利机遇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竞争,其突出特点是大国之间的合作与政策协调不断加强。[15]中国大战略的谋划,应强调大国政策协调的重要意义,避免非核心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以合作的、建设性的姿态追求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当以国际形象建构(Image Buildup)为主要目标。塑造一个负责任、建设性、可预期的国际形象对中国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将“负责任大国”作为其国际地位的标示,积极提供全球性和区域性公共物品,逐步竖立起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加强国家间合作与协调,维护国际道义,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树立大国道义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国家利益扩展到全球的前提条件。
以上中国大战略的主导理念,既代表着对中国传统战略观念的继承,也体现了21世纪的战略观念创新,是中国大战略得以实现的精神武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