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拓展市场化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诸多矛盾、困难和问题。首先,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比如,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有待增强,金融市场融资功能不足,直接融资比重低,多层次金融市场尚未形成;部分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大量民间资本不得不拥挤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动力和活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其次,政策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竞争性工业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利润率差距不断拉大,抑制了实体经济发展,企业家实业精神减退,大量社会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单就涉企收费而言,根据相关调查,目前各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少则60项、多则300余项,收费明显偏多,违法违规收费屡禁不止,企业不堪重负。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放手,许多应该管的事情还没有管好,抑制了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面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进行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应加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保到2014年底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3以上。改进市场监管方式,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黑名单制度,重点抓好电信、互联网、无线电、烟草、稀土、民爆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加快创新管理方式,发挥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信息引导,推进依法行政,强化行业自律。积极推动清理和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军工等领域。发挥贴近行业、企业的优势,积极协调推进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重点抓好“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收改革措施的研究落实。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产业对外合作,推动制造业扩大对外开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