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书写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小历史书写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小历史书写尤其是平民历史的书写,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所忽视的。我国当然有传记、家谱、村志编纂的传统,然而没有“小历史”的说法。换言之,我们现有的传记、家谱、村志,多是着眼于“大历史”视野。这正是笔者不满意之处。身处在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当下时代,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美国史家贝克的话,让我们的内心深切呼唤着小历史书写时代的早日到来。什么是小历史?小历史包括哪些?为什么要书写小历史?小历史书写产生的动力是什么?如何书写小历史?细检有关索引,发现学界对这个问题思考不足。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小历史书写理论与方法的思考。通过四年的小历史书写活动的推广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本文拟对小历史书写有关问题做一些学理的思考。[①]

一、历史学也需要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可以弥补历史研究的不足。

从史学实践活动来看,历史学实际可以分为历史书写、历史研究、历史理论三个层面。如果将历史理论归入哲学层面,则历史学真正要考虑的是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两大层面。[②]于此可见,历史研究不是历史学的全部,只是两大部分之一,仅有历史研究是不够的。从历史的与实际的产生程序来说,先有历史书写,后有历史研究,历史书写是最基本的层面。

近代以来,由于受科学研究的影响,历史学的发展出现科学化、专业化趋势,最为重视历史研究,而相对忽视历史书写,似乎历史书写是无师自通的,可有可无的。在大学的史学训练活动中,也只重视历史研究训练,只想培养历史研究者,而忽视历史书写者的训练。现在看来,这种侧重是不够的。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一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都需要加以不断的训练。

从技术来说,历史研究稍难,历史书写稍易。能够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是少数,只有历史书写才有可能是大众的。历史书写,人人可做;但历史研究,只有一部分人会做。历史书写,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增加史学的实用性。

“历史书写”是西方学界提出的概念,实际涵盖了中文的“历史记录”与“历史编纂”的双重意义。这是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概论。研究完成后写出来的专书,也可称为历史书写;如作为动词使用,可称为“书写历史”,那实际上是在实践或创造历史。不过,笔者所理解的“历史书写”,侧重历史的记录,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历史记注”。

从记录历史的手段来看,历史书写可以分为声音记录、图像记录、文字记录三大基本形式。声音记录可以保存人类的声音,图像记录可以保存人与事物的外貌,文字记录可以表达人的思想,记载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故事。三种方式,从发展历史来看,最初只有文本书写,近代以后,逐步扩充为图像、声音记录。

历史为什么要文本化?文本化的优势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广义上说,声音记录、图像记录、文字记录均可称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对应的是“大脑记忆”与“口耳相传”,所以应从两者的比较中思考文本出现的背景与理由。文本的出现,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大脑记忆的不足。大脑记忆与文本记忆的不同在于,大脑储存是未经整理的、混乱的记忆;文本是已经整理好的、有逻辑的记忆。大脑记忆是叠加性的、混合性的;而文本是线性的、平面的。大脑作为信息的载体,成本最低,不需要借助外力,这种记忆方式应该是最早的,也是最为原始的。大脑本质上是物质,所以,大脑记忆的最大不足是遗忘性,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模糊与遗忘,甚至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永远消失。二是封闭性,或内化性,只有本人知道,别人不知道,是典型的私密信息。口传是声音文本,听得见但看不见;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看得见但没有声音。由此可知,大脑记忆与文本记忆的区别在于,是否听得见、看得见。如果听不见、看不见,就是大脑记忆;如果听得见、看得见,就是文本记忆。由此可知,文本记忆优于大脑记忆。

声音文本与图像文本,在一个没有录音、录像技术的时代,是不易保存的;只有文字文本,因有竹简、纸张等载体,容易保存下来。近代虽然解决了录音、录像技术,有了声音与图像保存的载体(如磁带、磁盘、光盘、U盘等),可以保存声音与图像,但从使用习惯与使用频率来说,仍是文字文本最高。这是因为,文字文本最为便利,最为有效。即使到了今天有录音笔的时代,它仍是最为便利与有效的保存方式。由此,我们最为推崇的仍是文字文本。

那么,文本有哪些特点呢?文本是自足的。平时的大脑回忆、口述是零星的、自发的,文本书写则是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传统的说法,历史书写是历史本体的如实反映。现在的说法,则是历史本体的立体透视与记录。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客观的含义,有三个方面:有什么就写什么;多方位、多角度地写;优点、缺点都得写。事实上,这样的客观要求是相当有难度的。一则人类说了那么多话,做了那么多事,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二则历史本体的记录取决于人类的认知。历史本体本身不会说话,尤其是自然界。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要被第三者记录下来,必须得有一个前提,为他人所感知与认知。否则,无法记录下来。二是人类虽可以书写自己,但只有小部分人会写自己,绝大部分人不会写书写自己。三则人的表现是立体的、多方位的,人与人的接触,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角度,会对同一个对象有不同的感受与认知,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印象,会有不同的记忆,会有不同的图像,会有不同的文字书写。四则优缺点的概括是相对的,是人为的。如此,不可能是全部记录的,只能是有选择的记录。同时,只有综合多人的记录,进行分析与重构,才会得到相对全面的认知,从而建构起相对全面的人物图像,成为一部自足的好文本。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