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历史书写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

小历史书写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

当然,小历史书写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

忽视小历史书写的习惯势力影响。人类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观念问题,观念问题是认识问题,认识要靠教育、靠实践来解决。小历史书写,必须确立小历史观。为什么要做小历史书写,在理论上不成问题,惟在实践上有问题,那就是观念的接受问题。传统中国一直是一个强国家弱社会,小历史书写滞后,没有小历史书写传统,今天突然之间提出小历史书写来,大家可能都不太容易接受。民间档案制度不全,不成习惯,信息过少。尤其是,轻视凡人的活动时间及活动意义,是人类的普遍问题所在,这会使人觉得小历史书写不知写什么好问题。如果不知写什么好的眼光解决不了,内容的选择就会成大问题。

自我意识的不足。人类的眼光多是朝外的,所以人类的长处是关注别人。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家族,是人类的短处。每天镜子中看到的人,是人的外表,人的内心是看不见的。往往不是理性的了解,而是一种感性的理解。要完全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事,有时会有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之感。可能最不了解自己的人,恰恰就是自己,所以有“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样的说法。对自己特点的归纳,除了自己,更要借助他人。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形象,是在多人的比较中产生的,因而是有较强概括力的。只有将外在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估结合起来,才会得到相对全面的认识。否则,只有书写者自己的记忆,是单方面的记忆,是不全面的形象建构。

书写心态的限制。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动物,理智是后起的。小历史书写中,会面临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面对有恩怨的人际关系,如何讲述,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完全为情感所左右,就不可能正确面对有恩怨的人,不肯书写,也不知道该如何书写。写一个人的传记时,一定要以传主为独立观察对象,不能与自己的恩怨关系为主。而且,并不是人人愿意被书写下来的。有不少人只愿意活在现实中,过去了就算了,没有过去。对他们来说,回忆是一件痛苦的事。对于这部分人,可以暂时不考虑书写问题。总的说来,我们主张要正面书写,多写优点,少写缺点。

采访的难度。采访对象自身的难度。有文化的记忆好一些的人,与没有文化的、记忆力稍差的人,情况不同。从男女性别来说,男性记忆好一些,女性差一些。面对记忆较差的人,可能要采访周边的人加以补充。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外在拷问相当重要,必须有意识地提问,才能获得相对的可以成为历史的资料。外在的拷问,可以唤醒人们的大脑记忆。口述采访的核心是拷问,面对日常生活,提出好奇的感兴趣问题,然后让采访对象一一回答,才会有文本。可以说,口述是历史性访谈录。口述采访,是有意识地主动存史。

全面建构的难度。只有自我理解与他人理解相结合的传记,才是全面的传记。自传写作的难度是信息不全面,只有自述,没有他述,即外人的观察。人物传的写作,必须采访多人,才有可能相对全面而客观;只凭一面之词,是不全面的。

如何克服小历史书写的困难?大历史书写,在中国有三千年传统,有着完备的制度;而小历史的书写没有制度化,没有形成传统。所以,今天想形成小历史书写传统,有不少工作要做:

要掌握操作流程。万事开头难。人类天生有畏难情绪,相当正常。做事,似相当复杂,其实也不难。其实,只要遵循由易而难、由简单而复杂顺序,任何事都是可以做的。在操作流程上,我主张制定一个流程图,分阶段操作,比较有效。传记的写作,必须先做一个年谱,有了时间框架,然后才可能写出历史性传记。家谱编纂,先是谱系图,后写自己的熟悉的事迹,最后是口述写族相关成员,了解有关事件。相信流程图,按流程做事,比较有效率。

讲究推广的技巧。针对不同觉悟的群体,应用不同的方法。面对聪明的、觉悟程度高的、一点即通的人,可以理念先行。对于觉悟程度低的、一时无法商量的人,可以实践先行,先做再说。少谈为什么要做,多谈怎么做。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他们的原有旧观念。做好以后,可以再来谈为什么要做。这个时候,容易接受理念。也就是说,觉悟与强制相兼,理论先行与实践先行相结合。大学生,年纪太轻,历史意识太弱,必须实践先行。没有知识的老人,也必须实践先行。从学生来说,只能靠权力来推广;从社会来说,只能鼓励。

政府要鼓励大家来书写小历史。所谓公民,就是国家的主人。中国正在通向公民社会,书写公民的历史,是一个新的使命。这是个任务,政府不会来承担,但可以鼓励大家来书写,这样的话,政府才是公共政府,才是一个有责任的政府。政府不承担小历史书写,但可以鼓励大家来做。政府有权威也有财力,可以推动小历史书写活动。

改革档案征集机制,扩大征集范围,建立以小历史档案为主的公共档案馆。中国一直以官府档案收藏为主。目前,虽然有了一些民间档案,但仍以官府档案为主。如何建立中国式公共记忆制度,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公共话题。人类的记忆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如果能表达出来,就是一笔精神财富。存史,更应是国民之史,而不完全是政府之史、官员之史。

大学历史系要加强小历史专业训练。历史系教授们有义务组织小历史书写训练活动。大学教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导师。历史学教授是能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人,所以他更有资格做民族的精神导师。民族赋予他一定的自主引导权力,它有权引导更多的人朝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方向前进。坚持由易到难原则,由一个人到多个人,由一地到多地,由点而面,一步步地延伸与扩大。可以在大学生中先行一步,然后是鼓励其他人来做,推动小历史的书写。今天的大学生既具备了历史意识,也具备了书写能力,大学生应成为小历史书写的主力军与倡导者。试想,如果受过历史学专业训练的大学生也不来做,那谁会来做?我们希望大学成为中国小历史书写倡导的摇篮。

要借助媒体加强宣传,通过老年大学等机构,扩大小历史书写在老年人圈中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靠老师的权力强制实践,那么普通人呢?我想主要得靠外部力量,靠大众的自觉。所谓外部力量,就是加强宣传,形成一种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成为一种力量。有意识,有能力,有榜样,才会形成一个好的社会风气。我的想法,那些退休在家的、有一定文化的老人,均应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历史,书写自己家族的历史。这项活动,只能靠自己来进行,别的人不会来关注,没有人来帮你来做。因为自己家的情况自己最为了解,自然也最为合适,别的人代替不了。当年只有国史,国史是史官的任务,所以大家可以袖手旁观。如今,要求书写小历史,尤其是书写自己的历史,则是一个人人有责的事。[5]

总之,当国家时代过后,公民时代的史学如何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要发展民间史学、公众史学,这可以肯定是未来一个不变的趋势与方向。弥补传统以来只记录帝王将相历史的不足,提倡发挥明清以来的士族修家谱习惯,书写公民及其家族的历史,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公益活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