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是理性的。平时的零星回忆是感性的,而系统地回忆与梳理,则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它多是在历史意识相当强情况下发生的活动,历史意识催人成熟,使之理性化,从而形成整体的理解。平时的日常生活,没有文字,实际上没有人生总结。重温历史,是为了理性分析,得到更多的新知,不是简单的回顾。只有总结,才会进步。在叙述中,分析得失,确立自信,认识不足,从而取得更多的有益经验。写自传,是认识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修家谱,是认识自己家族的一种反思活动。可以说,历史学是对过去的现在思考。
文本一旦形成,会有多个方面的优势:一则文本是简洁的。大脑记忆要成为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成为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一篇好的历史文本,是要化费相当多时间的。二则便利阅读。读一万字的文本,只要10分钟即可;但如果口述的话,几个小时也讲不完。这就是写出来的好处。三则文本可以延长人类的记忆。如果不是意识地拷问而记录下来,相当多的记忆就会被遗忘。四则文本是稀有的、相当珍贵的。历史发生后,大都沉入记忆之河底,能被打捞上来且被书写下来的历史事实,是相当少的。物以稀以为贵。五则文本是可以超时空流传的精神产品。人物书写一旦完成,文本就成了历史本体的符号表达,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之中,可以不断地传承下来。人本质上是物质产品,物质会消失;但精神产品可以不断传承,只要有人保持,就可以不断传承。有了文本,人与家族的历史就可以独立流传了。百年之后,故事仍存于世。只要后辈保存,图书馆收藏,其事迹就可以永远流传,做到永垂不朽。
文本化书写也可以改变人类的一些天生的不足,如接触的不足、记忆的不足、口传的不足。受农耕民族习惯影响,中国人尤其是低层社会,比较注重物质层面,而忽视精神层面。人类的普遍习惯是关注现实,而少谈过去。能偶尔关注过去、想想未来的人,总是少数。中国人往往只有大脑记忆、口耳相传的习惯,没外化成书面文本的习惯。能用文字来表达历史本体的人,总是少数。尤其是接触的困难,一个人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侧面的,一个人不可能全方位接触另一个人。多层次建构的文本,可以克服这些先天不足。
总之,大脑记忆的不足、口耳相传的不足,导致了历史文本的出现与存在。由于它是超时空流传的,其他往往传不来,所以也就成为强势的书写方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