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2)

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2)

市场体系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过多年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并渐趋成熟,但是相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求促进和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基于这个要求,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协调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要在资源配置、投融资机制、实体建设、消费趋向等方面着力引导,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保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原动力。文化资源广义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狭义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文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不太均衡,已经严重影响到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推动文化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文化产业形成各显其能的态势、文化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就必须大力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惟其如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才能保持原动力。

改革投融资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对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以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准入区别化为特点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投融资机制的改革。没有投融资的有力支持,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严重不足,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只能是杯水车薪,融资少、融资慢、融资难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改善。近年来,有些部门积极参与联系和协调金融机构,初步建立起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使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可以上市融资,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扶持力度;还有一些地方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勇于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毫无疑问,投融资机制的深入改革,必将大大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

加快实体建设,焕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命力。当前,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很强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加快文化实体建设,主要是加快文化企业建设。一是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文化会展以及数字、广告、动漫等产业。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调动全社会力量,以文化企业为载体,以文化项目为主体,发挥积极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三是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着力选择和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搞跨国度、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四是建设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3年4月,中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单位产业增加值在2005年至2012年间年均增长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随着文化实体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生命力必将进一步焕发出来。

引导消费趋向,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凝聚力。文化消费,就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使用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不断发展扩大,富足的物质产品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人们对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对文化消费需求和选择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凸显引导消费趋向问题的重要性。文化消费就如同一把尺子,始终衡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吸纳先进文化,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文化消费趋向,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凝聚力,既是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科技要素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中国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不尽人意:一方面,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的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使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贵、文化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够,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结合不够,既通晓科技又懂得文化的优秀人才不够,使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相当缺乏,影响中华文化的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因此,加快文化科技要素创新,特别是在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拓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渠道。文化产业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而传播手段创新是关键。没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再优秀的文化也要受制于人,也会在竞争中陷于被动,因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强调的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当今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因此,在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中,人们在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着力推动传播手段创新,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渠道。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确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文化和科技两个方面的创新就像两个轮子,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平稳前行,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必然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拥有持续优势。如果科技创新没有文化内涵支撑,科技文化创新就很难突破;而仅有文化创新,没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就缺乏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媒介载体,优势也会变为劣势。《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要求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技术来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从而提高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总体来看,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注重三个“关键”,即突破关键技术、改进关键设备、选拔关键人才。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就不会有创造性发展。应该承认,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长期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线,把建设创新型国家设为目标,要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决定》意义重大,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整体部署。当前,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恰逢最好时机,具备最好条件。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占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应该而且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定支撑。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焕发蓬勃生机、展现时代风采、放射灿烂光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将更加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生命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必将化为生动的实现。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②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756页,第19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