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高考一分为二”改革之思考(4)

【案例】“高考一分为二”改革之思考(4)

两种模式高考需公平用人制度托底

打破“一元制”高考模式,这项改革值得期待。至于具体的改革方案如何、在改革实际中如何操作,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假以时日,必能使之完善起来,自不待言。

但是,两种模式高考究竟能否叫好又叫座,比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和使之落实还要难。这涉及到人才走出社会以后的就业、收入、使用和社会地位等比较实际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涉及到对两种模式高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评价和分配利益的核心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即使两种模式的高考顺利实施,但人们对两种模式高考的欢迎度、评价度与当下进行的高等学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极有可能并无二致。

那么如何克服社会对两种类型人才的傲慢与偏见呢?这不是站在高处吆喝一声或呼吁一下就能解决的,必须从根本上对两种类型人才进行重新定位,制定全新的人才使用办法,以此划分两种类型人才的就业范围,确保缩小两种类型人才的收入差距,抬高和固定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即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型人才的浓厚氛围,使全社会发现和认识到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技能型人才会成为香饽饽,两种模式高考改革才受欢迎、也才算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两种模式高考体制下,如果两种人才的出头之日存在有天壤之别,人们即使明明知道不一定能成功折桂学术型人才,但多数人还是会尽力投奔它而去,这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所以,在进行两种模式高考改革的同时,必须在制度层面并从深层次配套、完善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尺度,使两种人才实现平行、平等、公平竞争和上位。

两种模式高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没有使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尊敬和使之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和用人制度托底,不仅改革难以受到社会的欢迎,而且,改革能否有效推动和成功,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两种高考需要一种对待

目前的高考模式,是所有学生同一份试卷。可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所差异,有的文化成绩很好,有的成绩一般但动手能力不错。因此,在“一张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招生无法体现区分度,一方面,有意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一定能在普通高考中胜出;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的学生能力,又很难通过高考本身体现出来。

人才需求趋于多元化,人才选拔方法和培养机制也应随之多元化。在如此背景下,“两种高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更加凸现。因此,尽管这个消息来得突然,但舆论还是“高抬贵手”,从过程直接绕到了结果,成了新方案的拥趸。“两种高考”值得期待,但是否能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级技工等人才大量缺乏。相对于高校生,高职生不仅没面子没地位,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多少前途。鲁昕表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三种人并不符合当下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和向往。这也是一些人所担心的,考生和家长可能会认为只参加技能型高考,不过是高职的升级版,是件丢面子的事。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考虑现实的掣肘。面对未来的两种高考,中职、职高的在读生,情况可能好一些,但那些普通高中毕业生,是否愿意放弃读普通高校的机会,直接选择“小高考”呢?关键在于把两种高考、两种学生,予以同样的尊重,让他们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比如,在瑞士,就不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因为学技术也有前途。瑞士的世界著名包装机械企业博思特公司,在1947年就创办了自己的学徒工学校,博思特公司的几任总裁和大多数中层领导人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两种高考需要一种对待,这需要在行动上,特别是国家政策上对两种高考、两种学生同样尊重。拿公务员考试来说,有没有必要把文凭门槛设置得那么高?如果把底线文凭设定为大专,让更多的人也有机会,这对于转变社会观念肯定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