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让我们一起守望生命(3)

【案例】孩子,让我们一起守望生命(3)

生命的奉献是人类大爱

小孝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全部的爱,用生命的礼物,回报了关爱他的亲人和社会,也让自己的生命在心爱的妈妈和他人身上得以延续,这是一件十分光辉伟大的事。小孝天感天动地,虽死犹生。

器官移植,意味着更多需要通过移植器官挽救生命的患者将获得更多生命的希望,它将让盲人重见光明,让心脏再次起舞,让肾脏焕发生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可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去世后当留下全尸。这样,就使一些急需器官的患者,因为缺乏供体,只得遗憾地离开人世间。其实,捐献器官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一人逝去,数人重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表现。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跨越这个心理障碍,在去世后毅然捐出器官,造福社会和他人。

现在,在我国,捐献器官尚未立法,也没有建立公民自觉捐献器官进行移植的正规渠道,而且移植质量也有待提高。为此,通过国家的法规和合理的捐赠过程,确保捐赠者受益,保证器官分配上的透明公正、平等合理以及人道上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这些都有待于逐步改进。

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都在等待有人捐献器官,以延续自己的生命;也有一些人身前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器官。人在世时,努力工作,为社会竭尽全力;去世后捐出器官,让自己的器官继续存活在别人的躯体里,仍然与别人“肝胆相照”,延续生命,对社会继续奉献,真是“粉身碎骨”,死而后已,的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要做到身后捐出器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需要与传统观念决裂,大胆向旧的习俗挑战。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身后捐出器官,就是让短暂变成永恒,就是将生命的礼物作为大爱献给人类,这是无价之宝,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

从七岁男孩捐肾救母说中国传统孝文化

据报载,患有颅内恶性肿瘤的湖北7岁男童陈孝天因罹患脑瘤不幸离世。遵从他的遗愿,医生将他的左肾脏移植给了肾衰竭的母亲,实现了他“我是男子汉,要保护妈妈”的意愿。同时,他的右肾和肝脏也挽救了另外两名年轻患者的生命。由此,我想到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想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

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并在接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最初的“孝”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不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孝”的意义和内涵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从有关史籍中可以看到,自西周时期起,“孝”的原始意义逐渐淡薄,反映在意识形态中的“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而民间便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神鬼的认识趋于理性化,对先祖的祭祀活动也由繁趋简,加之家庭形态的确立,使得赡养父母成为家庭血亲关系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当时孝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儒家理论创始人孔子把“孝”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孝经》,集中地阐发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将“孝”说成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并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中将“孝”分为帝王之孝、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五种,标志着中国孝文化的形成。

到了汉代以后,孝文化又走向了政治,“以孝治天下”,“孝”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从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或思想家则自觉地把孝文化作为封建政治统治的精神基础。唐代时,将《孝经》尊为经书,强调“孝”与“忠”同重,并进律入法,规定凡是侍奉父母不“善”的,以“不孝罪”给予处罚,譬如违反教令、闻父母丧而不举哀等违反“善事父母”的行为都属于此列,均将予以治罪。为了让子孙尽心尽力地照顾好长辈,父母在世时,如果子孙攒私房钱或者要求分家的,也要处以三年徒刑。此后各代,“移孝于忠”得到发扬,孝文化走向极致。这时的“孝”更多地被解释为“忠君尊王”,过份强调“臣忠”和“子孝”,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出现了“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等愚忠愚孝的说法。

但总体看来,自汉代至清代,《孝经》一直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现在人们说起“孝”,尤其是说到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统,总离不开《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而集成。有说是元代郭居敬编录,有说是其弟郭守正编录,还有说是郭居业编录。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这二十四个“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其内容讲述的是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虞舜孝感动天、刘恒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子路百里负米、闵损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闻雷泣墓、山南乳姑不怠、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等二十四个故事。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也常见这类题材的图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