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改革红利 寻找“稳增长”的答案

释放改革红利 寻找“稳增长”的答案

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当下的经济增长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唱衰的一派认为,中国GDP增速或将跌至5%以下,甚至有可能更低;而看好的一派则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长期维持。身处其中的中国经济学家如何评判?

近日,来自全国20所知名高校的经济学院院长汇聚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经济学院院长论坛,给出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的答案。

这些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禀赋为特征的红利优势正在减弱,但经济增速还必须保持在7%~8%这样一个区间,以满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社会稳定的需求,所以未来经济增速更多地要向改革、向政府的简政放权要动力。

与这个逻辑相关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出了一个60条的改革路线图,究竟哪些改革能为经济增速释放红利也是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

GDP增速多少最合适

本届中央政府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GDP增速定为7.5%,在多位经济学院院长看来,经济增速保持在7%~8%之间,既吻合当前转型时期经济增长的客观现实,又能保持中国这趟经济列车的平稳运行,是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坤荣分析说,之前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留下一些隐忧,不能在有问题的增长基础上再加码。一个典型的数据是,我国的出口产品,有220多种产量都是全球第一,可这些第一,很多产能都是过剩的。如果按照以往的速度继续增长,只会导致产能继续过剩,风险丛生。

沈坤荣还给出了另外的风险,比如,在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下,一些表外业务靠影子银行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影子银行一旦资金链出问题,局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泡沫也会破灭。既有的风险都需要合理调整经济的增速。

除了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速外,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谢丹阳认为,技术的成本也会在未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速。他认为,中国过去的经济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很重要的原因是取得新技术的成本不高,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有可能走到知识前沿,或是科技前沿,更多的技术要靠自主创新,要素成本的增加会影响经济增速。

谢丹阳预测,到2040年,中国GDP有可能占全球的25%,走到世界的最前列。而实现那个目标,从现在起到未来的几十年间,只需要保持GDP4.8%的平均增速就可以。在他看来,这个速度足以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则认为,合理的经济增速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的。近年来GDP8%的增速,其实不是取决于社会真实的需求动力,而是取决于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政策。他建议,确定未来GDP增速,要研究社会的需求,特别是要明确哪些是真实需要,哪些是意愿需求。在王广谦看来,我国的发达程度与发展程度都不足,如果有条件,还是把GDP增速确立在8%比较合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