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2)

力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2)

摘要:2013年以来,安徽省精心谋划并启动打造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围绕在全省中心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形成多级联动、布局合理、设施集聚、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在标准化建设上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建设形式标准化。文化乐园坚持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厂房等,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文化活动及相关项目,加大跨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通过改造利用现有的场所设施或闲置房屋,在布局上达到“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基本要求。扩展型,统筹利用乡村文化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项目,通过适度的改扩建,在结构布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复合型,与乡村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联建共建新建。

资金投入标准化。今年起,安徽将中央财政有关经费与省、市、县配套经费合并起来,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1万元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运转专项补助。其中,农村文艺演出活动2400元,农村电影放映活动2400元,农家书屋2000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2000元,农民体育活动1200元。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各项资金补贴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有些项目缺口还比较大。下一步,应根据功能定位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提高专项补助标准并用活用好。其中:文艺演出补贴,每村每年增加一倍,达4800元,以满足目前一场演出4000~5000元的成本要求。农村电影放映补贴,每场增加100元,达300元,用以提高租片标准、保证租片质量。由此每村每年增加1200元,达3600元。农家书屋补助,每村每年增加2000元,达4000元,其中2000元由村里给书屋订报纸,2000元由县图书馆根据农民意愿集中采购更新图书和期刊,并向书屋配送。

运行管理标准化。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筹、专职队伍与兼职人员相结合、长送文化与深种文化相补充的运行机制。制定一套规范。省里组织编写《农民文化乐园操作手册》,对设施建设、展陈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明确统一、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对文化礼仪活动提出较为规范的流程,制作下发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相关书面和音像资料加强引导。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在巡回指导的同时促进规范落实。建立一支队伍。在各试点村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两委有1人分管这项工作,每个文化乐园统一配备1名专职、2名兼职管理人员,建好宣讲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以及业余文艺团队,抓好农村文化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热心人的常态化培训,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启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从今年起至2020年,全省每年选派200名左右优秀文化工作者到72个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驻点工作;采取挂职锻炼、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等方式,每年为当地培养20名左右急需紧缺专业文化工作者,不断增强基层薄弱地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健全一批制度。着眼“建、管、用”一体化,建立完善能量化、可操作的投入、管理、运行、考核评价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有序运行。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