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安徽省精心谋划并启动打造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围绕在全省中心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形成多级联动、布局合理、设施集聚、功能配套、供需衔接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在标准化建设上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功能定位标准化。立足问题和需求导向,把文化乐园定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从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出发,着力打造集“一场两堂三室四墙”为一体的、标准化中心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场,结合体育部门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配套搭建可供演出活动的舞台,建成一个综合文体广场。两堂,建有一个可容纳50~70人,面向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的讲堂;建设一个能容纳200~300人,满足农民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功能需求的礼堂。三室,建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电脑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在礼堂四壁设置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览墙,使礼堂兼具村展览馆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倡各村将党员教育、科普、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活动室、妇女之家、广播室等功能整合进来,根据现实条件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安排一些自选动作,同时适当预留未来功能拓展的接口、发展的空间。
服务内容标准化。文化乐园以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着眼于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活动与设施相衔接、室外与室内相结合,明确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相应的场次、时长、数量、质量要求等,确保规范性实用性便利性,实现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主要包括“四个一”:每年举办一场正规演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根据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村,保证每个中心村一年有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月均放映一场电影。结合农时、气候条件、休闲时间和当地产业结构等实际调整优化放映时间,建立农村数字电影监管服务平台,保证群众平均每月看一场质量较高的电影(其中商业片占50%左右),并创造条件逐步由室外放映转向室内放映。农村公共图书服务实行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县域图书资源建设、流通、服务网络,县图书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半年对县域农家书屋图书和期刊进行一次流转交换,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解决农民经常看不到新书报好书报的问题。组织开展一批文化礼仪活动。重点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农村留守群体的思想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和传承各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方面的文化礼仪活动。鉴于看电视仍是当前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活动,加大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入户工程,力争到2017年将广播电视综合入户率由现在的37%提高到80%以上,向群众免费传输20套以上高质量电视节目(包括当地市县节目),实现由“看到电视”向“看好电视”的转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